084 獨善其身
2024-05-30 07:53:24
作者: 經典老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無論動物,還是人類,都需要各種各樣的交往活動,來實現彼此的關係建立,情感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傳遞,團隊合作,等等精神層面的關懷與情義層面的維繫,以確保共生共存。
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的社交活動走了味了,變成了利益交換與輸送的媒介和工具。人之社交,趨炎附勢,放棄自我,不斷從眾,最後成為了烏合之眾。用白話講,社交是建立朋友圈,關係廣,好辦事;社交是形成粉絲團,大幫哄,說捧你你紅,說衰你你崩;不僅如此,還形成了利益集團,掌握著話語權,愚弄民眾,割韭菜沒商量;形成了精神集團,毒雞湯泛濫成災,洗劫著人們的思想;形成了「心機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機關算盡終是婊;形成了頹廢團,玩世不恭,垃圾人遍野……社交是互利或是互害,辨也辨不清楚。
在現今這樣的社交與獨善兩者中做選擇,王一夫夫妻選擇了獨處,獨善其身。他們喜歡獨處,這或許只是一種與世無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心態,遵循自然天成的「道」而獨善其身吧。但王一夫仍唯自在自己內心世界裡在天馬行空,豐富自己,「社交」自己,快樂自己。所以王一夫寧願獨處,他不去計較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也不去想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因不喜歡寂寞而倍感寂寞,與其在寂寞的喧鬧與浮華之中迷失了自己,不如在獨處的清靜與質樸中找回自己。
寂寞時就慎獨,狂歡時就放開,人生本來就是苦難,能夠笑的機會並不多,那麼能笑時,一定要開懷大笑,不能笑時,只要別讓自己的心靈感覺空虛,就無不可。
王一夫夫婦利用更多地利用機會遊歷祖國山川,將自己置身於自然世界之中,融入那美,觸摸那美,才感覺更放鬆,更值得。
自尊我心,獨善其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有人說,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實屬一句清新警醒之語。當一個人懂得了什麼是喧囂蓋不住的平靜,什麼是外物奪不走的自由,什麼是社交不必去的堅守,他一定有著獨特而優美的生命方式,有著典雅的精神世界,有著超拔於日常生活的豐贍與從容。起初,老王的心態或行動也許會被誤解,會被歪曲,會被冷落,但最終會贏得理解,贏得佩服,贏得崇敬。起碼,不至於在紛繁的世界裡,在芸芸眾生中,把"自己"弄丟了。
想來,一個人不管身處何地何位,總是獨自在自己的世界裡遊走,每個人的文化,就是他最固執的"導遊"。而社交,我們大可不必去自尋煩惱,不如三五知己坐,淡茶話家常,如讀著楊絳翻譯的蘭德的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是藝術,我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從幾何起,王一夫經年一直致力於戶外運動事業的經營,並在國內、國外遊蕩,他始終堅持獨善其身,妄想做個好男人。
王一夫以為:獨善是那種在公共場所就堅持排隊的修養;演出沒結束就不該離座的尊重;有錢有勢也不該侵占更多資源的節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別人都瞧不起你時,你得瞧得起自己的氣度;大肚能容的涵養……王一夫願為靜水,「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夫唯不爭,故無尤。」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基本的正論解釋為: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老王卻認為,這三句是道出了聖人的無奈。學習本枯燥,還要經常複習之該是更加地枯燥,而說假如能夠不失時機地應用出來,該是多樂呀?孔子本無友,他多希望假如有知己從遠方來,該有多樂呀?聖人無人知,故其只得不慍,安慰自己仍做個謙謙君子吧。或許,那份慨嘆和期許就是一種修為和獨善。我行我素,走一路風塵,看一程風景。
現在,王一夫已經開始做個靈魂安靜的人,不喜歡聚會的熱鬧,不喜被他人打攪,也不要去打擾或勞煩他人,不喜去為了合群而合群。
獨善不是孤獨,而是伴自己的靈魂而行,走向純粹,自由。
王一夫不太理解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那《百年孤獨》,卻也受那《百年孤獨》所染而自己去走著並享受著自己的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