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青花鑑定(一)
2024-05-29 01:22:14
作者: 戴金瑤
古瓷鑑定一般包括辨真偽、斷時代、判窯口、估價值等幾個方面。鑑定這隻梅瓶是真品,還是後代的仿品或偽作,是鑑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在元、明、清等很多時期、很多窯口都有製作過青花纏枝蓮梅瓶,究竟是哪個朝代、哪個窯口的,是古瓷鑑定的兩個重要方面;最後就是評估這隻梅瓶的價值,包括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俗一點說就是能值多少錢,買來是虧還是盈。
古瓷鑑定的方法,有傳統的「六看」目鑒,包括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紋飾和看款識,還有現代科技手段鑑定,以及通過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痕鑑定」。
科學技術手段,有依據化學理論的「元素成分分析法」,有依據光學理論的「雷射拉曼光譜分析法」和「能量色散型X射線螢光分析法」;還有依據物理化學理論的「熱釋光檢測法」「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譜儀分析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等方法。
在古瓷鑑定上,齊雅輝同齊妙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探討通過個人的經驗來目鑒,科學技術手段也會有作假。
齊妙接過梅瓶,邊觀察邊分析道:
「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從造型來看,這隻青花梅瓶線條古樸自然,流暢自如,豪放灑脫,釉面細膩光潔,圖案紋飾線條柔和,層次分明,青花發色鮮艷青翠,瓷器很沉,胎料也很重,很符合元青花梅瓶的風格特點。」
「再看上面的圖案和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梅瓶上的圖案纏枝蓮,委婉多姿,優美生動,富有動感。纏枝蓮紋在元、明、清三代非常盛行,它被大量裝飾在青花瓷器上,以刻、劃、印、堆塑、鏤空、彩繪等各種技法表現著,從皇室到百姓都非常喜歡。元青花紋飾繁密,層次較多,就是通常說的『滿畫』,這是元代至明代特有的繪畫技法。圖案不僅主次諧調,而且慣用多邊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從這隻梅瓶上『滿畫』來看,應該是元代早期的作品。在元青花中,紋飾圖案與其它朝代不同,上面的纏枝蓮的葉瓣是葫蘆形,而明代和清代的纏枝蓮葉瓣多有變形。」
齊雅輝見齊妙有別於常人,先從造型和紋飾畫法來判斷,分析的有條有理,微笑著點頭補充:
「從纏枝蓮紋來看,的確像是元代早期的,元朝信奉儒家文化,對前朝所流傳下來的漢族文化和制度十分推崇,最終建立了元朝獨特的廉政監察制度,教導人們廉潔奉公。我們如果了解了創作的時代背景,就能很好地領會創作者的意圖,抓住瓷器中蘊含的文化精髓。纏枝蓮象徵著廉潔奉公、生生不息,在官窯的瓷器上展現,說明在那個年代,廉潔奉公是時代的主旋律。」
齊妙精於繪畫,但對纏枝蓮紋蘊含的元代監察制度文化,卻是第一次聽說。齊雅輝翻開《古瓷鑑定手冊》,指著上面的一些元明清時期的古瓷,繼續介紹道: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元青花的圖案紋飾,以海棠、牡丹、蓮花等植物花卉為主,具有較濃的生活和自然氣息;當然也有雲龍、麒麟等動物形狀,其中龍紋最有特色。你來看,這隻元青花的龍紋線條輕靈飄逸,腿特別長,元青花的圖案看起來很繁雜,但並不混亂,線條柔和,層次分明。每個朝代的瓷器,都有一些獨具的特徵,如果能掌握這些規律,對鑑定古瓷很有幫助。比如:在元代瓷器中,變形荷花瓣、山石花朵,常常用不填滿色的畫法;永樂和宣德年間的瓷器,圖案常常採用牽牛花與海水江崖紋;正德年間的瓷器,回文和行龍穿花圖案比較多;嘉靖和萬曆時期的瓷器,圖案花卉捧字比較多,一朵盛開的花中間,捧舉著一個如福、壽、喜等漢字;又因為嘉靖和萬曆非常崇尚道教,所以紋飾道教的色彩很濃。」
這些對圖案和紋飾,對於善長繪畫的齊妙來說,並不陌生,對於父親的悉心教導,齊妙莞爾一笑:
「爸,你詳細分析了元代和明代青花瓷的圖案特點,清代的,我來說說,你看我講的對不對。」
「好。我倒要看看你忘沒忘掉。」
齊妙往後翻著《古瓷鑑定手冊》,頁面停在了清代瓷器介紹上,她胸有成竹,熟練地介紹:
「忘不了,都刻在了你女兒的腦子裡。到了清朝,青花瓷的燒制技術已經達到了最高水平,紋飾也更加圖案化,繪畫用筆很細緻,構圖也更為繁密。康熙年間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風格更加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更濃;雍正過枝花與皮球花,更為高雅細膩,花紋以瑞獸、山水居多,花紋的布局與青花瓷整體結合得更好;乾隆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紋飾,更為富麗緊密,畫工也更為嚴整細膩,吉祥圖案也被大量運用到青花瓷中。」
齊妙說完,再次拿起桌上的元代青花纏枝蓮紋梅瓶,打量著釉面:
「爸,你以前教過我鑑別釉面和青料,我還記得很清楚,元青花的發色有藍艷、淡雅、青灰三種。這隻梅瓶釉面透明度較高,釉面為青白色,白中泛青,色澤瑩潤,有深沉古雅之美,完全符合元青花的釉面特徵;再看這上面青料的發色,濃艷的像寶石藍,紋理中和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和暈散,斑點有金屬的光澤,這種結晶斑和暈散效果,正是元青花採用的進口蘇麻離青鈷料。蘇麻離青有別於國產鈷料陂塘青和石子青的淡雅、青灰。再看這梅瓶底部的火石紅,有半金屬光澤,有油性,顏色柔和自然,與胎互為一體,旋紋和跳刀痕也隱約可見。這隻青花梅瓶,我在御窯博物館看過出土的展品。所以,從造型、圖案、釉面、發色、胎底來看,我認為這隻梅瓶正是元代御窯廠製作的真品。」
齊雅輝聽齊妙對青花梅瓶的真偽下了結論,沒有馬上正面回答,他從博古架上取出一本參考書——《江西省大志》,翻到介紹青料的頁面,笑著搖搖頭:
「這也未必,古瓷鑑定如果全憑個人的經驗來判斷,很容易出現偏差,或者誤判,在不方便通過科技手段來鑑定的時候,還可以通過瓷器上的微痕進行輔助鑑定。我見過有一些仿的贗品,在國產鈷料中加鐵,將高猛低鐵的國產鈷料,提升為高鐵低錳的進口鈷料,使釉面上形成結晶斑;也有一些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並不會形成結晶斑。」
齊妙聽父親對她的判斷持懷疑態度,自信地補充道:
「採用蘇麻離青為鈷料的元青花,如果沒有結晶斑,那大概是後來用進口老鈷料仿的;仿造的結晶斑,跟真的是不一樣的,仿造的結晶斑,黑色斑點比較密集,斑點的顏色比較濃重。」
齊雅輝知道女兒的脾氣,如果放在平時,他有可能就讓著她了;但古瓷鑑定是非常嚴謹的學問,必須要以實事為依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在故宮見過一款宣德年間的青花纏枝大梅瓶,用的是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但釉面沒有結晶斑。另外,就算是進口的蘇麻離青,在不同的時代,色調也不穩定。總之,古瓷鑑定,不能拘泥於一些書本上的理論,也不能全聽一些專家和學者的片面理解,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制瓷就像手工拉坯一樣,千人有千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火候,不同的窯口,不同的天氣,出窯的瓷器都會不一樣。」
「爸,你說的好像也有道理,你說結晶斑不是唯一的參照標準,那還有什麼是很明確的參照標準?」
「真正採用蘇麻離青的元青花,發色靛藍濃艷,這是肯定的。青花是釉下彩,經過幾百年、上千年,釉面土沁水浸,會磨損失光,看上去老舊亞光,但不會褪色,處理之後,仍然會色澤如新。樂平的陂塘青,上高的石子青,也不會褪色。濃艷靛藍的發色,是蘇麻離青區別於其它青料的重要特徵;而第二個特徵是你剛提過的暈散效果。」
齊雅輝說到這,拿出一個五十倍的放大鏡,湊近青花梅瓶的釉面觀察:
「妙妙,你來看,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
齊雅輝把放大鏡遞給齊妙,齊妙仔細觀察,發現釉面除了有暈散,還有一些大小不一、間距不一的星狀氣泡。齊雅輝在一邊解釋道:
「這隻梅瓶的暈散效果比較明顯,呈現的是星狀氣泡;如果暈散效果不明顯,釉面呈現的多數是魚子紋狀氣泡。還有,你能看見這裡面有黑色的結晶斑,呈現錫鉑狀,也就是人常說的錫光。蘇麻離青中的結晶斑,是由青料的粗糲導致的,結晶斑不一定有,但無論蘇麻離青的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蘇麻離青本來就是一種缺陷。二十年多年前,御窯廠出土過一些實物標本,很多是因為暈散過重或呈色過於深重,被御窯廠廢棄淘汰,掩埋在地下。」
齊妙不住地點頭,放下放大鏡,再次將目光轉移到桌上的青花梅瓶上。齊雅輝抱起梅瓶,底足上有一片火石紅。
「妙妙,我們再來說說這火石紅,造假高手,能把火石紅做得真假難辨,從有意塗醬泥,到塗抹噴灑氧化鐵,再到以新砂墊燒,砂底都會出現火石紅。一般的仿古作品,你或許能分辨得出來;但如果是頂級仿古專家的,就不好說了。」
齊妙撅著嘴,微微蹲下身來,盯著梅瓶的底足:
「可不要小瞧你女兒。仿造的火石紅,是浮於胎體表面的,過於濃或過於淡,很不自然,我怎麼會看不出來?真正的火石紅是由胎釉結合處析透出來的,色澤柔和,和諧自然,越遠離胎釉處,火石紅的色澤就越淡。元青花瓷胎用料,採用的是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高嶺土中的鐵元素濃度比純瓷石胎的鐵元素的濃度要高;所以瓷器出窯後,經長期氧化就會形成比較明顯的火石紅痕跡,沒有明顯火石紅的元青花,肯定是假的。」
齊雅輝指著梅瓶的底足和胎體,從容不迫地淡淡一笑:
「這也未必,火石紅與胎土的配方、燒制的溫度,以及氧化分解都很大的關係。我以前在考古研究所研究過不少元青花的胎體,元代至正時期的青花瓷,燒制出窯後的砂底,呈現的是乳白色和偏青灰色,只有少量的青花瓷有較淡的火石紅;只有埋在土中,經過長期氧化後的青花瓷,才會從胎骨中泛出火石紅,顯出柔和光滑的金屬光澤。如果元青花瓷,長期處在受潮、浸泡的環境中,足底很難泛出火石紅,而是呈現乳白色和偏青灰色。」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來觀察一下。」齊妙再次拿起放大鏡,她很對火石紅很確信。
齊妙湊近青花梅瓶的底足,發現放大鏡中的火石紅晶瑩閃亮,深入胎內,與胎土融為一體。與胎釉結合處成平行的、寬窄不一的火石紅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結合處,火石紅晶體密度就越大,顏色就越濃重,隨著遠離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紅晶體的顏色也就越淺淡,直到消失。
齊妙把放大鏡遞給齊雅輝,抱起梅瓶,得意地說:
「爸,火石紅也是真的,這下總可以斷定這隻元代青花梅瓶的真偽了吧!」
齊雅輝笑著說:
「是可以,但這隻梅瓶不是真正的元青花。」
齊妙瞪大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