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

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

2024-05-27 16:33:40 作者: 搖搖-欲墜

  八月初十,在前往東洲探尋的人員回來二十天之後,關於艦隊人員的封賞,才全部整理了出來。

  五百多個部落的歸附,這是特大功勳,價值兩千多萬兩白銀的收益,這是大功。

  相比之下,最受朱瞻基重視的玉米,土豆,紅薯,辣椒,橡膠這些作物,只被看做是此行的附帶功勞。

  當六部整理出來這些功績,並且根據相應的制度作出相應的嘉賞記功的時候,朱瞻基卻直接將這份嘉獎重新厘定。

  運回橡膠,紅薯這些作物,被朱瞻基列為特大功,帶回兩千萬多萬兩白銀的收益,是大功,至於五百多個部落的歸附,卻被列為小功。

  而關於艦隊各級人員的金銀獎勵,功勳獎勵,升職獎勵,則沒有改動。

  這讓大部分大臣不滿,認為朱瞻基分不清輕重。在這個時代,朝廷文官重視虛名的程度,依舊超過了實際利益。

  但是朱瞻基卻不會理他們的這種標準,直接在早朝上說道:「玉米,土豆,紅薯,皆可在山坡,荒原地帶耕種,如此作物,可以讓我大明永無饑荒,如何不能列為大功?至於東洲土著歸附,只是名譽上的歸附,他們大部分人連我大明話都不會說,如何能說他們就是我大明子民?今後記功,當以實際利益為準,其他虛名,一概不理。」

  大臣們見勸不過朱瞻基,還將此事告於朱棣。可惜的是,朱棣直接回道:「朕已老矣,今後當以太孫意見為準。」

  

  蹇義,呂震等人無奈,只能又回來勸朱瞻基,認為名分大於利益,一個天朝上國,不應以實際利益作為評價標準,這會讓百姓變的趨利。

  兩邊的意見不一,禮部和吏部直接封駁了朱瞻基的聖旨,並要求在大朝會上進行廷議。

  朱瞻基卻變的強硬無比,堅持讓內閣撰寫封賞誥文,並且發布在了第二日的報紙上。

  如今的報紙經過了一年多的發展,從最開始的半月刊,變成了五日一刊。而且,從最開始的虧損,現在變得收支平衡。

  這主要就是各地GG費用大增,這些GG費,補足了人員耗費和紙張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GG的效果,許多做了GG的商品都供不應求。那些民間的商會,現在做GG不惜成本。

  但是,最捨得花錢的還是各大勛貴,他們現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們一起前往南洲,為了招人,他們最捨得花錢。

  雖然各家的封地還沒有確定,但是這次分封的標準,卻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裡,主要就是沿海地帶有牧場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離水源的遠近,土地被分成三個等級。

  南洲根據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塊,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這十七家宗室是從朱元璋時期封的親王府,加上靖江王府,還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這個趙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親王,他們之中又分出來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們內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負責監督和協調。

  在他們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萬里,差不多也就是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級土地,換成三等土地,還要增加兩倍,也就是變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這片土地上,大明免徵五年稅賦,五年以後,視收益開始收稅,不過也只是十抽一。與此同時,處於管理地位的親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親王府對地盤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沒有管理權限,他們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譽管理權。

  稅收是按照,土地收益,養殖收益來計,這不包括土地上的礦產。所有的礦產,所有權屬於朝廷,土地的主人負責開發,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稅。

  而且,他們只能挖礦,所有的提煉要交給朝廷,由當地的官員負責組建工坊,內監負責交易。

  另外,朝廷還要負責每一家的生產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礦,還要負責提供挖礦的工具。

  除了人,等於朝廷要承擔其最開始的起步階段的投入。

  這幾百家勛貴,雖然每隔一級,地盤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幾百里的土地,而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們的。

  朝廷會用這些稅收建立三級管理政府,一為總督府,負責整個南洲治安保護。

  然後還有十七個州府,負責每個王爺地盤上的各種管理。最後,是一個縣治為主的最低級管理體系,負責當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產,農業,稅賦,負責協調區域之間的矛盾,內監負責商業領域,控制進出口。然後海軍直屬總督府,以各大港口為基地,負責維護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並沒有陸軍。因為這片土地沒有外敵,僅有幾十萬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對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從大明帶去一支三千人的護衛,整個南洲沒有了任何軍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嚴禁任何王府發展自己的勢力,護衛人數不能超過三千。

  這也是為了防止以後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為了讓南洲得到最大化的開發,還不得到破壞,朱瞻基推出了南洲開發指南一書。

  南洲除了南方和東部的少數地區種植糧食,實行糧食自給自足之外,大部分區域都劃成了牧場。

  在這份開發指南裡面,明確提出了將南洲建設成為大明的軍馬基地,羊毛基地,礦產基地。

  而且還首次提出了土地荒漠化概念,並且要求在西北一帶,也實行保護草場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不是原本的大明,南洋的糧食一直源源不斷地往內地運,糧食是不缺的。

  因為不缺糧食,造成了糧價低廉,讓種地無錢可賺,也相應地減少了土地兼併。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如今的大明商業發展迅速,商業的利益遠遠超過了土地帶來的利益。

  再加上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移民政策,東南一帶,中原一帶的人口一直向四方流失。

  而大明也是政府移民執行最有力的時期,後世中國的人口譜系的格局,實際上就是大明時期奠定的。

  一直到21世紀,大部分人都還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往事。

  只不過,朱元璋時期的移民是殘忍的,絲毫不體諒老百姓的死活。

  但是到了永樂時期,特別是近些年,朝廷經費充足,各地的水泥路,驛站,沿途到處都是。

  拿到移民貼的老百姓,不僅在移民途中能得到照顧,抵達目的地之後,還能得到免費的糧食和種子,工具。

  樹挪死,人挪活。當能夠獲得大量土地,能安家落戶的時候,百姓能夠爆發的力量是巨大的。

  朱瞻基回來的這三年,不算唐賽兒他們這些從山東移民到極西的四萬人,從山東,山西各地,遷移到東北奴兒干都司,北海(貝加爾湖)一帶的百姓就超過了二十萬。

  而人口更多的東南一帶,往東番(灣灣),呂宋,婆羅洲,星城,舊港,馬魯古(香料群島)移民的百姓超過了百萬。

  大明人口已經超過了六千萬,移民走的百姓還是少數,也是當地的窮人。

  他們的移民離開,朱瞻基並不會擔心讓大明空心化,反而因為不少窮人的離開,讓當地少了許多地方矛盾。

  這次南洲移民開發,僅僅是海軍就要派過去五萬,超過一半的海軍,都是從陸軍轉到海軍的。

  朱棣西征歸來之後,大批的將士都面臨無仗可打的境地。

  他們是軍戶,只能打仗,這樣的時候,進入海軍,並且在南洲獲得大片的土地,成了他們的一個好出路。

  他們這些暫時不會脫離海軍轄制,由朝廷支付軍費,在南洲駐守三年,未來可以選擇全家移民南洲,或者回到國內。

  他們還只是第一批,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陸軍轉入海軍。不管是南洲,歐羅巴,南亞,還是東洲,都需要大量的海軍將士駐守。

  相反,大明境內卻因為沒有敵人,需要不了那麼多軍人。

  在這個時代,大明的軍隊就要開始走向精簡化,專業化,精銳化。

  在朱棣與朱瞻基禪讓大典之前的這段時間,大明各地都沸騰不已,他們不是因為皇帝的更換,而是因為軍隊要從陸軍轉入海軍。

  而各大王府也都在徵召更多的人隨他們一起前往南洲,他們用各種手段,各種優惠條件來吸引百姓跟他們走。

  除了朝廷的底線不能破,許多王府承諾給百姓的優惠條件已經幾乎與朝廷持平。

  只要有人願意跟他們走,在那裡落腳生根,這些人,以後就是財富。

  所以他們哪怕沒有直接的利益,但是也能因為人口的多少,獲得快慢不一的發展。

  但是,許多王府還是比較保守的,激進的只是少部分。因為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會被分到那一片區域。

  如果是分到土地肥沃的地區還好一些,再多的人也養得起。但是要是分到貧瘠的地區,人越多,糧食問題也越是大啊。

  但是他們只能等待,等到禪讓大典之後,進行抽籤。

  是的,為了表示公平,十七家親王府將會才會抽籤。南洲被分成十七塊區域,編成一到十七號。

  親王府分兩次抽籤,第一次抽抽籤的順序,第二次按照順序上去抽區域。

  至於你能分到那一片區域,就要看你的運氣好不好了。

  在朱瞻基看來,南洲那邊不存在區域好不好,即便是最荒涼的西北,那裡也是以後的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基地。

  只不過,在這個時代,那裡不會那麼快得到開發。

  親王府的區域要抽籤,但是各大勛貴的地盤,卻是由朱瞻基統一分配的。

  不可能讓一個立了大功的公爵,抽到一塊沙漠,而一個繼承的窩囊廢伯爵,占據一塊金礦的事出現。

  所以,朱瞻基這段時間,一直被京城各大勛貴在騷擾。朱瞻基不勝其煩,讓人在皇城外張貼了三不准,才讓所有人安分了下來。

  一不准覬覦東洲,東洲不再分配範圍。若心懷不敢,取消分封南洲。

  二不准賄賂內侍,影響分配。一經發現,剝奪分封區域。

  三不准勾結海軍,為以後發展拉攏人手,一經發現,分封減半。

  這三不准一出,讓那些人心不定的勛貴們猶如被潑了一盆冷水,立即安穩了不少。

  接下來,就是那些文官們開始動作起來了。

  相比勛貴們可以分封,在土地上獲得有如古代封建的特權,文官們當然不肯眼睜睜地看著如此大的利益被他們獲得。

  但是文官有一個天然短板,就是他們的政治資本不能得到延續,家族勢力得不到延續。

  所以文官們的自身勢力,是比不過武將和勛貴的。

  武將,勛貴們有親軍,有家族,能形成強有力的小集團。這是他們能夠獲得分封的主要原因,因為開發需要人手。

  可是文官們不行,但是他們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處政權。

  南洲的三級管理制度,總督府是只管海軍,不管民政的。

  剩下的十七個州府,還有未來的縣治一級,這些管理權被文官牢牢抓在手中。

  朱瞻基當初在設計這套管理方案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勛貴階層雖然分封,但是這種分封不是為了給他們增加實力,只是為了讓他們儘快開發南洲。

  他們的發展需要引導,需要制約,當然離不開文官。所以,除了總督府的這一級軍事機構,剩下的管理機構肯定是要交給文官的。

  文官管工業生產,農業養殖,稅賦,並且負責協調區域之間的矛盾。利用他們來遏制武將,勛貴階層,這個中間,同樣要給文官集團讓利。

  利從何來?這又不得不談到內監階層了。

  大明的內監階層是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也是大明第一大政府機構。

  在早年的征戰中,抓獲的異族幼兒,幾乎全部被安排進了內監。整個大明的國營經濟,幾乎都被內監抓在手中。

  絲綢行業,茶葉行業,鋼鐵行業,食鹽行業,進出口行業,礦產領域,全部都是內監在管。

  這股勢力太大,而以後的內監來源肯定會減少。而且,朱瞻基也不願意讓內監越變越多。

  所以,以後要減少內侍,像清朝一樣,成立一家內務府,讓文官來插手一部分商業領域,將會是以後的一個發展方向。

  (這一章寫的有些亂,也短一些,許多書友在說,後面沒有新意,老一套了,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不敢寫,無非也就是移風易俗方面。但是,還有一個方面應該有新意。那就是主角如果當上皇帝,幾十年後的新世界。那個如同架空一般的新世界,應該會很有趣。最近在整理思路,爭取在不忽略主角的前提下,寫出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新意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