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濱江一片地
2024-05-27 10:22:22
作者: 幻如空
林若妍啟發道:「高新區內不可能只有企業,還需要一些住宅和配套,人們不能每天過江來上班,工廠里打工的也不會總在工廠宿舍里住著,沒有任何生活娛樂。」
那位劉女士說道:「有是有,我們也想過規劃一些住宅用地,賣地的錢反哺產業園區,我們建好了園區,招商引資,就像你在京市接觸的那種。」
在林若妍的認知中,南方的民間資本其實很活躍,很多開工廠的自己就有錢能蓋房子,問題就在於這些企業很可能已經有廠房了,為啥要搬遷到這裡。
「還是政策吸引力更大吧?讓企業自己買地自己建設,變成企業的辦公生產基地。這裡再偏僻,相對於杭城周邊的村鎮也還是市區,隔江交通不太方便,那就在高新區設計出更多方便生活的住宅和商業。」
林若妍記得現實世界裡,杭城濱江高新區有不少大園區,做軟體的、做手機和相關零配件的,反正一個個企業都很有實力,幾百畝地買下來自己蓋工廠蓋辦公樓,職工宿舍不在話下,甚至還有在園區內弄出酒店賓館的,對外說這是廠辦招待所,實際上也能申請星級營業。
不過這樣的廠區隨著手機業的興衰,還是起起伏伏,幾經易主。到了二十年後電商崛起,以前一些手機園區就都變成了新的電商產業園區。另外,隨著區域成熟,某易、某里都在這裡有很大的園區,這邊的住宅價格也慢慢起來了。
不過杭城的房價一直沒有京市滬市長得兇猛,林若妍此時並沒有特別強烈意願在濱江買地,因此聊天氛圍輕鬆,完全是用朋友的視角給提一些看法建議。
劉女士就很喜歡這樣沒有功利心的談話。她接觸過不少本地或者臨近市鎮的企業,他們與她套近乎,都想著趁區域不成熟,怎麼能低價多弄點地皮。地皮拿到了他們可能未必設廠,就倒手賣給其他人。這就背離了區域發展的大規劃。
「該如何引進真正想要設廠的大企業呢?」
「現在的規劃能讓我們看看麼?」林若妍提了個要求。
劉女士肯來,就是聽說林若妍已經在餘杭那邊拿地開始做項目了,知道她是京市的開發商,還有產業園的運營經驗。所以就隨身帶著圖紙,希望能聊的深入一些。
林若妍一問,她就將圖紙鋪開在檯面上。
林若妍帶著的那位設計部小姑娘也湊上前仔細看,看了幾眼,小姑娘就小聲問:「這地塊怎麼這麼大?」
林若妍仔細一看,就發現被規劃道路隔開的各種產業園區用地的確很大,最小的也是四百畝起步,就問:「每一塊地是單獨出讓,還是可以拆開散著賣呢?」
「四百畝已經不算大了吧,濱江的地便宜,道路也不能修的太密集了,那樣修路的錢就高了。四五百畝一塊地,建築面積二三十萬平米,這樣的工業園區生產規模才能上來。再者我們是想先蓋一個示範園區,招商引資。」
「我有些想法,不知道該不該講。」林若妍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
劉女士坦誠請教:「林總是行家,有什麼話直說。」
看劉女士一臉誠懇的樣子,林若妍才說:「我在大X那個產業基地經營的時候也接觸過不少南方的企業,有大有小,他們大企業來看產業基地,就想著只要地皮,自己按照企業需求蓋廠房和辦公樓。小企業則會掂量著,不會一開始投資那麼大都在地皮和房子上,想著租已經裝修好的廠房和辦公樓。
你們要搞一個樣板的園區這是非常好的事,可以提前調查一下,周邊有需求的企業規模,地塊要大要小,能不能靈活分割?如果只是為了管理方便,而放棄了企業真正的需求,那就本末倒置了。」
其實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管理部門也都在轉型,力爭能做到服務於企業,而不是發布命令讓企業遵從。尤其南方,很多地方上的管理部門與企業都是有商量的,一個為了出政績,一個為了賺錢,大家誰也別難為誰,政策都是聊出來的。
為了高新區規劃漂亮,節省道路基建成本,這個是能理解的,那麼地塊上再細分出現了新的道路,是不是能讓各家分攤道路建設成本?
很多住宅地塊都是這麼幹,尤其是一線城市後期一大塊地沒人買得起,那就切小點賣,地塊之間的市政道路,買地的兩邊分攤各自出錢修一半。
林若妍就是按照這個思路提了一句,劉女士本來就分管規劃口,一聽就明白。是啊,地塊和企業需求的匹配程度,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產業有大有小,他們還要發展高新產業,研發手機和軟體的那種企業究竟需要怎樣的廠房,他們其實並不知道,就想著先找個模板園區效仿一下。
其實有實力的大企業總來諮詢能不能一下子連片拿地建設總部,沒實力的小企業一看這麼大的地塊,算算自己就需要一兩棟廠房,幾千萬的地塊哪裡吃的下?和別人拼湊一起拿,能談攏那些,還不如去租或買已經弄好的園區呢。
林若妍繼續說:「高新區的示範產業園區,我們倒是有一些建設經驗,我們可以提供代建以及代管招商服務。至於是否設廠,這我要回去問我哥商量。他是做實業的,北方地區我們有一些工廠,南方要不要拓展業務,不是我說了就行的。」
林若妍雖然會發展醫療器械這一塊,可是企業規模一下子是無法擴展那麼大的,在大X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就都能搞定了。如果真想往南方發展,那肯定是看林如許那邊生意要不要做大。
劉女士聽後頻頻點頭,說道:「示範園區建設招標的事情近期可能會在官方網站上掛出來,貴司如果有興趣參與,我們肯定歡迎。」
這就是公事公辦的態度,做工程的企業很多,但是能配套招商運營團隊的在這個時代還比較少了。林若妍打算參與這個投標,就需要拿出她的優勢來。人家不會僅憑著今天見面就許給什麼好處。
林若妍談完這些正事之後,就想,如果真要做這邊的產業示範園,那肯定要成立一個分公司,到時候找誰來挑大樑呢?
杭城是個好地方,高新區里陸續會有很多產業園建起來,工程項目少不了。那些企業大多數都不會有專門的基建工程管理團隊,她如果能做成了示範園,往後別家企業做自己的產業園區,那她能接的生意就多了。
不止是杭城,周邊好幾個大城市,滬市、蘇市都是國內經濟極為活躍的地方,大有可為。
而且這都是技術服務輸出,輕資產運營,不占用她過多的投資額,往後持久花錢持久賺錢,達成平衡也是個渠道。
對了,蘇市還有高鐵新城這種大項目,那時候以杭城為據點,向這周邊這些一線准一線城市輻射,她現在布局還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