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話:立學
2024-05-25 15:05:03
作者: 樹洞裡的秘密
另外一個,也是賀璋找來的,姓黃,是汪家鎮人,家裡些有積蓄,要不然也不能供他如此讀書了,他今年已經五十二歲了,二十歲中了童生,但去年才考中秀才。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人當時一激動,沒差點背過氣去,雖然好了,但也意識到自己年紀大了,科舉還是別繼續考了,找個差事掙錢養老重要。
所以賀璋派人一請,他就答應來了。
而剩下一個,是許三花找來的。
秉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以及不讓明珠蒙塵。
許三花就將許家莊子上的賈良田給找了來。
還了他的賣身契。
賈良田當了這麼久的莊戶,還能再當回教書先生,無疑是激動的。
他以前本就是村裡的教書匠,對這個是很有經驗的。
楊秀才就是淮安縣人,家在縣裡,也不遠,兒子又在縣城裡讀書,所以自然是沒有拖家帶口的來的。
黃秀才老伴早沒了,兒子也都各自成了家,孤家寡人一個,來這裡就更是瀟灑走一回。
而賈良田不同,他年近三十才娶了媳婦,今年大女兒才九歲,媳婦又是個性子弱的,他們不是許家莊的莊戶了,沒地方去,賈良田自然要把他們帶在一起。
許三花開的月錢足夠他養活媳婦和兒子。
這麼一來,村長準備的三間給先生住的屋子剛好派上用場,本來是準備兩間的,但因為多請了一個先生,後頭還臨時加磚瓦回來在尾巴上接著再建上一間的。
所以剛好一人一間,就是賈良田這裡,有些逼仄。
村長一想,這屋子建得大,剛好可以隔成兩間,一間賈良田夫妻住,一間他兩個兒子住。
就是怕委屈了先生,村長還專門問過了賈良田。
過過苦日子來的,賈良田沒有什麼不同意的,餘生能接著教書育人,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他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一個住處罷了,可以將就。
再說,這隔成小間的屋子也不小。
除了先生的住處,另外還有一間灶屋,四間教舍。
教舍里的桌子板凳是東家湊一個桌子來,西家湊一張板凳來,都準備妥當了。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三個先生商量了,立學。
在年前,還有三個月,立冬學,願意送娃子來的,就交三個月的口糧,帶著娃子來報個名,十月初一,正式授課。
孤山村的人想著他們可是出了三錢銀子的,咋不願意?那一定得來啊!
且娃子不用另外再交束脩了,就是口糧的事兒,娃子在家裡一頓還不是要吃?
這可以來讀書識字,多好。
所以有些人家一咬牙,家裡適齡的,那是都準備了口糧給送來了。
口糧的事,村長經過深思熟慮,定得妥當。
三個月,每天一頓,半大的娃子吃窮老子,讀書又費腦子,一頓吃兩碗飯,那一頓就是差不多半斤米,有多有少,上補下消,取適中,一個月二十是不會多的。
三個月那就是六十斤米,可以拿米來,也可以拿銀來。
但村長想著六十斤米就是一兩半銀子了,三家雖然日子好過了,但三個月給娃子就花一兩半銀,只怕是有些人就肉痛了。
可不肉痛嘛?
為了能讓來讀書的娃子多點,村長一搖頭,再換對策。
三十斤米,三十斤包穀面,摻著來。
這樣的話,那就是七百五十文加一百五十文。
嗯,九百文,三個月,比先才那樣,容易叫人接受多了。
主食就這樣定下了。
除此之外,還有菜呢,娃子長身體,讀書費神,不吃點肉?
可這算下來,又得加銅錢了,
菜還可以讓每家按量從自個地里拔來,但肉一定是得花銀子買的啊。
村長琢磨這事,少不得跟兒子商量,畢竟,以後這村長的位置,就要落到他身上的。
蔣大平一聽,仔細一算,想著願意送來讀書的娃子,一個湊一個的,似乎也差不多。
就打一共一百個娃子,一人一兩肉,一天就是十斤肉,一人出兩文,那就是兩百文,兩百文可以買上十三斤左右的肉,剩下三斤肉,兩個先生的也齊活了。
也就是說,買肉的話,一天兩文,一個月六十文,三個月一百八十文。
村長一聽,口糧再多一百八十文,那就是送一個娃子來一兩又八十文。
一年下來,就是四兩銀子了。
於是乎村長叫人將這口糧的事一一通知到各家,以及兩個友好村。
大傢伙一聽三個月的口糧是三十斤米,三十斤包穀面,以及一百八十文的肉錢,還有每五天帶去村塾的三棵菜。
個個都掰起手指頭算起了帳來,他們現在日子好過,自家田裡的大米除了交糧稅的,那都是留著的,不會像往年一樣賣了換包穀面。
也就是說,大米他們是吃的起一頓兩頓的。
娃兒在家裡也是要吃米飯的,去村塾吃不是一樣?三十斤包穀面三十斤大米不多,剛剛夠娃子吃。
至於肉,他們擱家也是一月里要吃上好幾回的,娃兒不吃?
一百八十文算下來也就是娃子一個月吃六十文的肉,四斤肉的事,不多。
單算是不多,也都合理,可加在一起一兩銀子,就有些叫人肉痛了。
三個月一兩銀子,一年就是四兩銀子,娃子讀一年就可以娶個媳婦了。
對了,因著日子好過起來,他們這十里八村的風俗也變了,討媳婦從前二兩銀子就夠,現下也要四五兩了。
不過,娃子在家也是要這麼吃的不是?
腦子轉得快的,想得通這樣他們是劃得著的,娃子能讀書識字,就是最划算的。
是以,很多人當時就裝好了口糧帶著往村塾來了。
三個先生只管授課的事兒,自然不管這口糧的瑣碎事,村長就接了這活計,口糧他鎖好了管著,每日給做飯的婦人拿就是了,再有賣肉,他每天早上溜達著往淮水河灘去買就是了。
這口糧給其他誰管著,村人都要怕萬一摸斤偷兩的順回去就咋辦?
但村長管著,他們就放心了。
至於做飯的婦人,村長也找好了,賈良田的小媳婦洪氏聽說村塾要招做飯的婦人,就先跟村長說了,村長一聽她願意,哪有不同意的?
這洪氏就定好了,剩下的一個,村長腦子裡把滿村的婦人過了過,嘴巴消停的,做事賣力的,幾乎都在許家作坊做著工呢。
那就往年輕的這兩年剛嫁進來的找,這就讓他找著個合適的,許老汪的大孫媳婦,也就是潘氏的兒媳婦。
是老許家的親戚,人也合適,正好了。
這工錢畢竟是許三花出的,所以村長選定了人還是來給許三花說了一聲,許三花不管這個,倒是跟村長提了一句,女娃子也能讀書識字,村塾也可以收女娃子。
村長一聽,女娃上學?
誰家願意?
雖然心裡琢磨,但他還是在各家各戶來送口糧給娃子報名時提了這句。
大多數人一聽就扭頭了,男娃他們咬牙送來了,女娃還送來?那可算了。
但也有人家家裡娃子少的,日子也過起來的,想著老許家的六花,可不就是因為識字所以才能跟鎮上的秀才定了親?
要是他們家的女娃也識字,以後親事都要好說些。
疼女娃的人家心裡自然有一本帳。
轉天村里就有人家送口糧來是給家裡的女娃報名的。
這頭一批的,都是跟老許家交好的這些人家,家裡一個兩個的都在作坊做工,套種魔芋也掙了不少錢的。
比如許大勞和李氏的小女兒許香梅,何彩雲的妹妹何彩霞,許三平的小女兒許旺喜,吳大隆的女兒吳丫丫,潘氏的小女兒許桂香,余家的兩個小女兒,等等等等。
還有大柴村的,薛紅秀的堂妹也送了來,還有另幾個也在作坊做工的人家的女兒。
總之,加起來,竟也有十來個七八歲的小女娃呢!
村長一見這勢頭,行啊,一琢磨,送女娃的口糧減半,反正女娃的飯量咋也比不過男娃,咳,當然,三花除外。
一聽女娃的口糧減半,在家裡也是要吃的,反正六七歲的娃娃也做不了多少活,冬日也不忙活,就花半兩銀子送去上個冬學,認兩個字也行。
打著這樣主意的,一下子又送來十來個女娃子。
再加上家家戶戶有適齡的都送來了男娃子,到了十月初一立學,村塾里足足有一百二十個娃子。
一百二十個娃子按高矮排序,站滿了村塾前的空地,一個個的雙眼亮晶晶,滿臉通紅的望著前頭的三位先生。
那陣勢,看得專門跑來看得家長們,心裡也是一陣火熱。
此後讀書聲傳來,籠罩整個村子,坐在家中都能聽到那朗朗的讀書聲。
人之初,性本善。
…………
眾村人不由得紛紛點頭,讀書好啊,他們小時候就是讀不起,能讀的話,誰不想讀?誰不想認幾個字?
他們也是沒機會,要不然,說不得他們也有考童生的天賦咧!
不過現在好了,他們沒做成的事,他們的娃子能做了。
不管讀不讀得,能認幾個字不做睜眼瞎,也是不虧。
萬一能讀呢?
那就是改換門庭的大好事啊!
村裡的冬學就這樣開始了,冬日裡沒事做,冷清,聽這讀書聲朗朗響起,可是一件叫人覺得十分享受的事。
老許家的大娃子成家了,小的這輩又還小,所以暫時還沒有娃子在村塾讀書。
不過這也不影響老許頭背著手一天往響水灘去兩趟,跟一群小老頭聽著村塾里的讀書聲,扯和些他們小時候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