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破局之策
2024-05-12 05:24:34
作者: 粉紅法拉利
到底是要給太傅出氣,出兵討伐叛徒董卓;還是要聯合在一起,奉朝廷的指令,討伐征夷軍。
恐怕也只有募兵備戰的各方郡守、國相才清楚自己究竟為什麼募兵。
可惜,鮑信也是茫然;一開始募兵是為了應對朝中變故,討回屬於自己的政治待遇;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募兵,連鮑信也不知道真正要對付的敵人是誰。
除非即將擔任相國的董卓能與即將下野的太傅達成相關協議,否則朝廷不可能下達討伐征夷軍的詔令,那麼備戰的冀州、西兗州、豫州就抓瞎了。
這麼大範圍的募兵,如果不快點發動戰爭,那麼各方撐不了多久。
只有戰爭打起來,反而會方便籌措軍資。
可董卓控制的朝廷不肯給詔書,三州聯軍敢不敢直接去打征夷軍?
他們去打征夷軍,朝廷軍會不會從西方掩殺過來,配合征夷軍來個東西夾擊?
宴席間,鮑信很是無奈的口吻:「如今唯有聯合征夷軍,才可起兵討伐董卓。可東陽侯、征夷軍吏士皆視袁氏為謀害大將軍、車騎的幕後真兇。就連我與王公節二人,也被彼輩視為袁氏門下走狗。」
劉備在席間也覺得頭疼,天下形勢由簡單的二元對立,已經變成了三方對峙,很不巧的是袁氏為首的集團恰好被新興的董卓集團,與原來的京營兵馬夾擊。
征夷軍的前身是什麼?是靈帝所置的西園軍,是大將軍的五部營,是車騎將軍的部曲,還有部分五校營。
論漢軍京營部隊的精神傳承,當屬征夷軍為最。
指責征夷軍是叛軍,實屬當下最大、最不好笑的笑話。
按著正常人性發展,短暫控制京營部隊的郭奕極有可能會死在下一輪火併或謀殺中;可這個人竟然急流勇退,帶著部隊撤回家鄉,並完成了京營部隊的戰時擴充。
京營部隊,什伍長拉出去就能做個督伯、隊官;這是黃巾之戰時就得到體現的軍制特性。
京營部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兵員來源廣泛,什麼籍貫的都有,只要配屬相關地區的郡國兵,京營部隊也能選出熟悉對方口音的基層軍吏。
五校營,每個營有營士七百多人,配屬的軍吏、雜役人員就有二百多……這二百多人是幹什麼的?
就是軍隊野戰擴編時的旗官、鼓吏、翻譯等等人員,都是有用的人。
現在征夷軍號稱五萬餘人,沒人質疑這五萬人的水分和指揮問題,以征夷軍內的軍吏儲備,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五萬人,正好是最佳的擴充比例。
正常的郡國兵,最糟糕的不是鎧甲器械裝備,或者待遇訓練,是大規模決戰時的整體素質。
就關東的地形,征夷軍主力就在濟北,想要殲滅對方,就要做好野戰的準備。
誰有信心指揮一場十萬級別的軍團會戰?
十萬人的決戰,任何一個郡國的兵,運氣不好一日內就被絞殺、潰散殆盡;任何一個郡守、國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死在戰陣中。
風險太大了,誰敢提議去打征夷軍?
哪怕是袁紹,此刻也不敢召集聯軍去打征夷軍。
除非朝廷內董卓與袁隗和睦,一個下達討伐詔書,一個組織門生故吏衝鋒在前線。
可問題來了,袁隗的門生故吏成功剿滅征夷軍,兼併征夷軍殘部,所部吏士也經歷過大戰磨鍊,到時候調頭上雒,董卓該怎麼辦?
所以很明顯,董卓不可能下達針對征夷軍的討伐詔令;更不可能眼睜睜看著袁氏與征夷軍廝殺出勝負;
絕對會在戰爭出現傾斜,分出勝負之前介入戰爭、調停戰爭,做那個高高在上的漁翁。
破局之策也就很明顯了,必須與征夷軍聯合,或達成某種暫時的停戰協議。
袁氏拿不出可以讓董卓滿意的籌碼,袁氏有稱帝篡國的本錢,董卓缺乏這個底蘊,如今董卓官拜相國,即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榨乾袁氏的血肉,也拿不出令董卓滿意的籌碼。
征夷軍就不一樣了,還是比較好糊弄的。
董卓進無可進,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州郡平靜,天下安樂;這恰恰是袁氏無法達成的目標。
征夷軍呢,不管青州還是徐州,都是可以暫時犧牲一下的。
現在的征夷軍還含著那口雒陽政變產生的怨恨不甘的氣;等打下青州或徐州,內部分享一輪紅利後,那股不甘的怨氣也就散了,凝聚力也會下降。
因此袁氏故舊集團與征夷軍達成某種交易是一種必然;哪怕董卓察覺,其身邊左右那麼多人自然會有跳出來阻撓,為袁氏爭取時間。
即使董卓身邊的蔡邕出主意,挑撥征夷軍與袁氏故吏集團互斗,也會有人站出來阻撓。
董卓身邊的問題很大,即便有好的策略,恐怕也很難執行。
判斷出這一點,曹操大概能抓住今後天下形勢的走向。
曹操思考明白,心中主意更加堅定,遂對鮑信說:「孔公緒乃清淡高論之士,能噓枯吹生,卻無軍旅之才執銳之干。此公卻自以為能,不許我招募鄉黨。
我有意變賣家產,往依張孟卓,在陳留募兵。」
鮑信疑惑:「孟德已然斷定戰火起於西方?」
劉備信息有限,他也是疑惑去看曹操。
曹操很是坦然,承認並回答:「董卓地位與日俱增,他更需要征夷軍制衡中原、河北;故無論如何,董卓此人絕不會下詔討伐征夷軍。
董卓無欲無求,征夷軍這邊則所求不滿,睡榻之側不容豪右立錐之地,可見其貪婪。」
「不若暫許一州之地,誘之以利,使其分心;而我輩志士併力向西剪除國賊。隨後集合天下之力,足以懾服東方,可不戰而定!」
曹操說著看劉備:「玄德,征夷軍或青州,絕非善地。不若與我往依陳留張孟卓,一同討賊。」
劉備還是搖頭,略作回憶說:「昔年備在平原,二張作亂,同謀者十餘萬眾。州部遣從事募兵平原,平原劉子平舉備為軍吏。出城,野外猝然遇敵,我軍覆沒。
備偽死陣中,賊人不察,多賴友人推車迎屍,才使備僥倖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