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袁氏失國
2024-11-19 15:00:13
作者: 樓主大大
陳琳自然有些拍馬屁的因素作祟。高謹心裡對這樣的文人鄙視不已,心裡卻已有了主意,甑氏確實令他生出獵奇心理,亦是蠢蠢欲動,可是他明白,這個女人暫時不能碰,恰恰相反,這個美女或許還有他用。
高謹裝作恙醉的樣子一笑而過,此事他不能拒絕,拒絕了就拂了陳琳的『好意』,現在他在河北立足未穩,更應當收拾人心,現在百廢待興,他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慎之又慎。
宴畢,高謹將田豐找來,道:「先生以為,甑氏該如何安排?」
田豐道:「三袁未除,河北終究不能完全掌握,主公若要儘快拿下河北,可對三袁進行招撫。」
高謹深以為然,很是贊同田豐的意見。道:「我也正有此意,袁譚、袁尚二人不足為慮,唯獨這袁熙卻不可小視,此人坐鎮幽州,那裡地處邊陲,擁有十幾萬軍馬,若是與他對敵,恐怕要費一番功夫了,只是先生認為,袁熙願降嗎?」。
田豐捋須道:「這就要看主公的誠意了,若是將甑氏送去幽州,讓他們夫妻相見,再派一能言善辯之士前去遊說,或可成功。幽州雖然精兵,可是糧草卻需翼州供給,這是因為那裡地處邊陲,所以,袁熙自己想必也明白,若是與主公對峙,早晚要成為階下囚,因此,豐以為至少有八成的把握。」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高謹頜首,負手踱步片刻,道:「至於袁譚、袁尚該如何解決?」
田豐道:「主公既占了翼州,二袁尚在并州鏖戰,此時若主公出兵,二袁必然驚懼。屆時定會聯手與主公一戰,若是再聯絡袁熙,這河北之地,主公就沒有如此輕易得到了。所以,主公只需隔岸觀火,一方面派人前去袁尚、袁譚營中,安撫他們,讓他們繼續爭執下去。只要二袁還在爭執,那麼袁熙眼看大勢已去,必會投降,主公得了翼州、幽州,又有徐州、青州殿後,這二袁豈能翻起浪來?」
高謹點頭,笑道:「如此說來,這大事算是定了,怕只怕袁譚、袁尚二人得知我們占了翼州,會聯起手來,先生可有辦法嗎?」。
田豐沉默片刻道:「豐想起了一個人,此人姓張,名燕,或許可以聯絡。」
高謹頓時對這人有些印象。於是讓田豐介紹,原來此人乃是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黃巾起義時,張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閒轉攻,到了真定,已經有了萬餘人的規模。博陵張牛角起事,自號將兵從事,與張燕合軍一處,張燕推張牛角為帥。後來張牛角受傷而死,命令部下侍奉張燕,說:「必以燕為帥。」牛角死後,餘眾都跟從了張燕,故改姓張。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
張燕後來勢力不斷發展壯大,達到百萬,號稱黑山軍,是漢末的一股大勢力。張燕與公孫瓚聯合,與袁紹多次交戰,後被擊敗,實力稍稍減弱。初張燕降漢廷,漢朝內外交困無力征討,遂封平難中朗將。
雖說張燕起自於草莽山林,但不可否認,張燕在那個時期無疑是成功的。
首先,張燕和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各山谷都取得了聯繫,憑藉當時不是很強的實力和各種手段使這一帶的小頭領孫輕、王當等歸附於自己,使黑山實力不斷壯大,隨眾不下百萬。
接著派人到京都投降。朝廷拜張燕為平難中郎將。雖然說是投降,但以此時張燕的實力,朝廷已經無力征討,只是給自己謀求一個合法的身份而已。…。
雖然在這以前,袁紹已經和張燕有過數次交戰,但得到合法地位的張燕此刻才被袁紹列為與公孫瓚同等分量的大敵。有句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話一點不假,張燕和公孫瓚一拍即合,建立了對抗袁紹的聯盟。但因為張燕和公孫瓚都是立志天下的英雄,對冀州之地各自垂涎,所以所謂的聯盟不過是互相的救援,並不能做到真正的通力合作。不然,後世可能看到另外的一段歷史。後來公孫瓚敗,求張燕救而不及,說明他們的同盟一直維持到最後。
公孫瓚死後,張燕與袁紹的矛盾更加激化,展開直接軍事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張燕取得鄴城。張燕趁袁紹攻破公孫瓚的間隙,奇襲攻取鄴城,這是他軍事生涯的一個亮點。但也迫使袁紹開始與其正面決戰。後來袁紹得呂布的幫助,才將張燕打敗,但袁紹和呂布勝的定是十分艱難,到最後袁紹也沒有徹底消滅張燕。
張燕只能潛伏起來。等待時機。對于田豐來說,這個人無疑是一個助益,他向高謹道:「張燕此人極為狡詐,主公到了翼州,兵多將廣,若是派人與他聯絡,此人必會來降。」
田豐繼續道:「只不過豐有一策,可令袁尚、袁譚二人繼續反目。」
高謹點頭鼓勵田豐繼續說下去,田豐道:「不如教張燕前去投袁尚,袁尚丟了翼州,如無根浮萍。早晚要敗,若是有張燕襄助,他必然認為可短時間內解決掉袁譚,占住并州,再返身來與主公作戰,如此,二袁就不會聯合了。」
高謹眼前一亮,頓時明白了田豐的深意,如果說袁譚、袁尚二人會聯合,自然是到了窮途末路,深知若不合作,整個河北都會拱手相讓,要阻止這件事,就必須給予他們其中一個人希望,有了希望,他們才會自信自己能夠進一步的強大,從而達到目的。譬如讓張燕去投袁尚,袁尚得了張燕數萬兵馬,勢頭便可將袁譚壓下去,若他是袁尚,那麼選擇先消滅掉袁譚,在并州占住腳跟,再聯絡袁熙與高謹交戰一決勝負亦可保住河北。
高謹踟躕道:「先生認為,張燕會助我嗎?」。
田豐倒是顯得篤定:「此人亦是審時度勢之徒,眼見主公擁兵二十萬,又占了青、徐、翼三州,自然會降。」
高謹道:「好,只是該派誰去聯絡他。」
田豐道:「讓豐去,豐不才,願效犬馬之勞。」
……………………………………………………………………………………………………………………………………………………………………………………
漁陽治所內,袁熙獨飲自酌著悶酒,臉上發出苦澀的笑容,作為袁紹的次子,他並沒有得到袁紹的鐘愛,關於這一點,袁熙早有自知之明,所以不管是兄弟們如何爭。他也永遠只站在幕後默默的看,現如今父親死了,他並沒有從劉氏那裡得到奔喪的機會,得到的命令則是繼續坐守幽州。
袁熙哪裡會不明白從鄴城傳來的意思,袁尚與他關係雖好,卻並不願意他這個兄弟進鄴城,雖然他沒有野心,袁尚也不願意節外生枝,面對這種情況,袁熙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
只是,各種流言也產生了,先是聽說袁譚與袁尚在翼州交戰,隨後袁譚敗往并州,引高謹北上,直到這時,袁熙才意識到,這一場兄弟的爭奪已經超出了界限,極有可能產生可怕的後果。…。
袁紹自從官渡之戰失敗後,又是羞愧又是憤恨,以致生病吐血。魏建安七年五月,袁紹去世。
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袁紹的後妻劉氏偏愛袁尚,經常在袁紹面前稱讚他。袁紹想讓袁尚做繼承人,但沒有明白地表示過。他把長子袁譚過繼給自己的哥哥,讓他去青州擔任刺史。
沮授勸袁紹說:「人們經常說,一萬個人追一隻免子,一個人捉到,其他人就停下來了,因為已經確定了歸誰所有。袁譚是您的長子,本該做繼承人 ,您卻把他排斥在外,一定會引起禍亂的。」
袁紹說:「我想讓兒子各自管理一州的事務,以考察他們的能力 。」於是才任命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 。
逢紀、審配一向遭袁譚記恨,而辛評、郭圖則依附於袁譚,都與逢紀、審配有矛盾。袁紹死後,大家都認為袁譚是長子,準備讓他做繼承人。審配等人害怕袁譚掌權後,自己會被辛評他們迫害,就假偉袁紹的遺命,尊奉袁尚為繼承人。
關於這一些,袁熙明明白白,只是他沒有想到後果竟這樣的嚴重,若是任其發展下去,這河北的基業就要拱手讓給外人了。
只不過此時的袁熙仍沒有做過任何的表示,直到翼州失陷,他才大驚失色,心知自己所預料的可怕後果成為了現實,於是他連忙派出了使者,意圖去斡旋袁尚、袁譚二人,原本袁熙認為,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他的兩個兄弟定然會有所覺悟,雙方罷兵,三袁聯合起來將高謹趕出翼州,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只不過使者回來,帶來的卻是另一個消息,黑山軍首領張燕降袁尚,與袁尚一道,力攻袁譚,袁譚屢敗,退往晉陽城固守,袁尚完全沒有理會袁熙的斡旋,反而要求袁熙出兵,共討袁譚。
「完了,河北完了!」袁熙頓時面如土色,差點一下子癱了下去,旁觀者清,他豈能不明白事出非常,張燕與袁氏彼此仇視了七八年,交戰不斷,可謂血海深仇,在這個時候卻突然投靠了袁尚,這背後隱喻著是什麼?袁熙看到了在張燕背後,有高謹的影子。
若他所料不差,這應當是高謹的計策,旨在繼續令這一對兄弟打下去,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怪只怪這一對兄弟竟迷了眼,完全不管不顧,寧願兄弟相殘,也不願共御外侮。
袁熙自然沒有派兵去并州的打算,他幾乎已經可以預見到袁氏的消亡,再過些時候,恐怕他那一對活寶兄弟的人頭就要送到高謹的帳下了,袁熙苦笑連連,此時,他不得不為自己打算起來。
自己該怎麼辦?袁熙倒是想過幾種可能,首先,翼州的糧草供應已經切斷,單憑一個幽州是養不活他的軍隊的,這不需質疑,更何況幽州也並非是善守之地,北有匈奴胡人,東有公孫康,在這種情形之下,憑他一己之力,哪裡能夠堅持多久。
他倒是想過一個可能,那就是聯合公孫康,與高謹對峙。
這個可能並非完全沒有可能,遼東政權確實不容小覷,它的創始人便是公孫度,公孫度本是遼東襄平人,後跟隨父親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孫琙賞識,助他就師學並娶妻。建寧三年公孫度舉有道,被任為尚書郎,後曾任冀州刺史,地位顯赫,但受人謠言,又被免職。直到董卓當道,與公孫度同郡的徐榮推薦其為遼東太守,這時他才得以復出。到任後,公孫度立刻在郡中排除異己,樹立威信,隨後出兵攻打高句麗。此時,高句麗正當新大王伯固在位,其在過往數十年內多次與漢軍交戰,攻掠漢邊高句麗諸郡。至此時,始為公孫度擊服,效力之。新大王於下一年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協助公孫度,一同剿滅富山賊寇。當年公孫度野心膨脹,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公然有獨立於中土的行為。此後,公孫度遣柳毅越海並青州東萊諸縣,命之為營州刺史,完全控制了渤海和黃海的通道。公孫度又西敗三郡烏桓,蕩平遼東西界,東並玄菟、樂浪。為了牽制高句麗等國,他又嫁宗女給夫餘王,使之忠屬於己。公孫度一時成為東北亞的霸主。…。
公孫度病故,其子公孫康即位。公孫康從即位開始,就十分活躍。他利用高句麗山上王伊夷模與其兄不和,大破高句麗軍,攻陷高句麗都城,迫使伊夷模將都城遷到丸都。後來,公孫康又分樂浪郡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派遣公孫模、張敞等收集遺民,興兵討伐韓濊,由此樂浪、帶方也興盛起來。公孫康在用武力壓服三韓的同時,也效法父親的和親收服政策,將宗女嫁給馬韓中最有勢力的百濟,於是百濟成為公孫氏屬國。設立帶方郡後,公孫氏在遼東的影響達到了極限,此後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各國及在今九州北部的倭各國都附屬於帶方郡,所有向公孫氏的朝貢都由帶方太守負責。到此時為止,濊貊成為化內之地,夫餘、三韓、倭都歸附,高句麗、烏桓皆破敗,公孫氏之威東北亞諸國無敢抗者。而且公孫氏數世領有遼東,天子以為其絕域,委以海外之事,於是便隔斷東夷,完全切斷了中土與各國聯繫,獨斷於遼東。這樣,公孫氏復有各國為砝碼,不懼中土王朝的威脅。
可能有人會感到困惑,遼東蠻荒之地,僅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怎麼能夠成為東北亞的霸主,三韓、倭、夫餘各國的宗主。事實上,公孫氏領地此時已經頗具根基。遼東、玄菟、樂浪諸郡戶口數:遼東郡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玄菟郡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樂浪郡: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共合計近六十萬口。公孫氏雄張海東時戶口必更多:一方面、有自然增長,次一方面、中原紛亂,士大夫及流民自然會流入相對中原安定的遼東,也會增加數萬口;再一方面、公孫康等攻擊周邊小國,迫使舊民復出並搶掠異族為奴,也增加了人口。綜合來看,至襄平城破前,公孫氏所領當超過六十萬口,甚或到達七十萬口。再依照當時約略一比十的軍民比例,公孫氏可以調動的軍隊也有六七萬之眾。
觀看後期各國的狀況,蜀漢被魏國滅亡時也就「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吳國滅亡時「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相比於後世的吳蜀兩國,公孫氏領地確實要小些,但是也決不弱太多,至少可以認為是同一量級的。當時高句麗僅三萬戶;沃沮五千戶;濊二萬戶;馬韓五十餘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總十餘萬戶」;「弁、辰韓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倭人少則千餘戶,至多邪馬台國也僅七萬戶,總計在十五萬戶,但國家結構鬆散;僅夫餘八萬戶,較各國為多。在這種東北亞充滿了小國的形勢下,公孫氏很容易利用它們互相牽制,從而都劃入自己的控制範圍。
更何況遼東一向苦寒,亦有地利的因素,因此,就連當時統一了四州之地的袁紹,對遼東公孫氏也不敢小視,若是聯合公孫氏,至少袁熙可立於不敗之地。
只不過袁熙還是遲疑了,袁譚引了高謹入河北,若是自己引公孫氏進了河北,這河北縱然更加混亂,可是袁氏恐怕也不一定能撈到多少好處。
可是,自己該怎麼辦呢?他很難下定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