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兩袁相爭
2024-11-19 14:59:13
作者: 樓主大大
轅門出現一支軍馬。在眾軍士的傭簇下,袁紹親自引人在轅門觀戰,眼看高謹與趙雲已鬥了七十餘合,心中亦是緊張萬分,但見趙雲的招架逐漸勉強,頓時感到無力,心知敗局已定,向身側的審配道:「高謹此人果然不同凡響。」
審配抿嘴不言,再要觀看,趙雲的敗象已露,只看到趙雲虛幻一槍,勉強扼住了頹勢,隨即撥住馬頭,轉身向這裡疾馳過來。審配苦笑道:「主公,只怕此法不能湊效。」
袁紹乃大怒道:「吾河北壯士千萬,為何獨不能勝高、關二人?奈何,奈何!」他引人退開,心中滿是不甘。
審配連忙命將士護住營寨,接引趙雲等人入營,這時,一人站出來。對審配道:「審先生,吾習熟弓馬久矣,不若讓吾出營會會高謹。」
審配抬頭視之,原來此人乃是袁紹的三公子袁尚,袁尚因長相俊秀,因此得到了袁紹的寵愛,且此人尚為人而有勇力,因而得到相當一部分河北文臣武將的青睞,審配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多次勸說袁紹立袁尚為後嗣,提出立子以賢。
袁紹對袁尚亦是寵愛有加,早有此意,因而也很是猶豫,只不過由於受禮法的束縛,一時踟躕不決,這個時代最看重的是禮法,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早有傳統,袁紹亦不好輕易打破。
東漢的禮法與西周亦有關聯,而這個人所共知的繼承人制度,則是出現在商末,所謂的嫡長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如果哥哥的母親為妾(妃嬪)。但弟弟的母親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兒子為太子。如妻沒有兒子,就只能立妾的兒子,不管其年齡如何。歷史上的商紂王就依據此規定,當上國君的。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啟,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啟為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為妾,生紂王時其母為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母親是一個。
這個制度延續到西周之後,便更加穩固下來,西周在政治上有宗法制、分封制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禮樂制,三者緊密相連。其中宗法制是為了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並與分封制相結合使用的一種制度。它的核心內容就是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確立大、小宗關係。而嫡長子繼承制則是其顯著特點。這種繼承制通常有個經典的表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是真對周天子之妻所生諸子而言的,意思是說,傳宗繼統的是長子,哪怕長子智能低下、其弟才幹出眾,繼承地位也是不能更換的;「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如果嫡夫人無子,則立庶子中的貴者。即它是以諸庶子母親身份的尊卑,來確定其子繼承地位的高低,即「子以母貴」。因此,嫡長子的確定是根據其出生的先後和其母親的身份兩個方面來決定的。…。
到了漢代,大儒何休對此又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嫡謂嫡夫人之子,尊無與敵,故以齒;子謂左右媵及妊姊之子,位有貴賤,又防其同時而生,故以貴也。《禮》:嫡夫人無自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妊,……皆所以防愛爭。」另外,《春秋?左傳》對於嫡長子繼承制的解釋略有不同:「太子死,有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均擇賢,義均則卜。」
就嫡長子繼承制的基本精神而言,它是要在君主多妻制的情況下,根據母親身份的貴賤尊卑將王子區分出嫡子和庶子,以確立王位繼承人的資格,並依照先嫡後庶、先長後幼的順序,把王位繼承人的資格限制、壓縮在一個人的範圍之內。來保證國家最高權力在一家一姓內部和平過渡。
這個禮法看似簡單,可是卻代表著正統的權威,就是袁紹也不敢輕易打破,而袁尚豈能不知這個道理,他亦不是個傻子,因此拼命想藉此來表現自己,此次袁紹軍進駐青州,與高謹軍對峙,尚未真正開戰,疲態已現,若是他能擊敗高謹,便能鼓舞三軍士氣,若是如此,袁紹只會對他青睞有加,以此作為條件,再行廢立之事,或許還有把握。
袁尚與袁譚早已水火不容,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袁紹的後妻劉氏偏愛袁尚,經常在袁紹面前稱讚他。袁紹想讓袁尚做繼承人,但沒有明白地表示過。他把長子袁譚過繼給自己的哥哥,讓他去青州擔任刺史。
沮授勸袁紹說:「人們經常說,一萬個人追一隻免子,一個人捉到。其他人就停下來了,因為已經確定了歸誰所有。袁譚是您的長子,本該做繼承人 ,您卻把他排斥在外,一定會引起禍亂的。」
袁紹說:「我想讓兒子各自管理一州的事務,以考察他們的能力 。」於是又任命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 。
逢紀、審配一向遭袁譚記恨,而辛評、郭圖則依附於袁譚,都與逢紀、審配有矛盾。整個河北,其實早已分為了兩個集團,分別依附於袁尚、袁譚二人。在這種情況之下,袁尚當然明白做什麼能夠討得袁紹的歡心。
而此次出征,非但他跟隨在袁紹左右,袁譚作為青州刺史,同時也湊齊了兩萬軍馬前來助戰,無論如何,袁尚也需在袁紹面前證明自己比其兄要強,更何況他確實頗通武藝,有一些勇力,是以才來與審配商議。
審配左右看了一眼,深恐隔牆有耳,連忙低聲道:「三公子,高謹勇冠三軍,非三公子所能力敵,三公子何必要意氣用事。」
袁尚見審配如此說,不由大怒道:「審先生這是什麼話,吾在河北嘗與顏良將軍比試武藝,尚且勝多敗少,區區高謹,何足懼哉。」
審配苦笑,所謂的顏良與袁尚的比試,恐怕顏良謙讓的成分居多一些,顏良此人雖然任俠粗魯,可是人情世故豈能不明白,和他對敵的是三公子,刀劍無眼,多少需有所保留,而袁尚則全力以赴,就仿佛二人相爭,一人被縛手縛腳,另一人使出全身的力道,這種比斗,本身就不公平,整個河北,誰不知顏良是相讓袁尚,偏偏袁尚卻自以為其勇力已勇冠河北了。
審配連忙解釋道:「三公子乃是金貴之軀,豈能輕易犯險。」…。
袁尚這才緩和了一些。道:「只是父親心憂隱憂,吾為人子,豈能束手旁觀,審先生,能否向父親通融一二,說動他令我出營去戰高謹。」
審配與袁譚宿怨頗深,是鐵了心支持袁尚與袁譚爭儲,因此對袁尚格外看重,生怕他被高謹殺死,哪裡敢輕易做這種事,連忙搖頭道:「三公子勿怪,此事斷然不可。」
袁尚惱怒的道:「你若是不說,我便親自去說。」說完正要去袁紹大帳,審配連忙扯住他的衣襟道:「公子不可魯莽!」說完又道:「某有一策,可為三公子解憂!」
袁尚這才狐疑回頭,道:「審先生何不早說。」
審配亦是方才靈機一動,生出了急智,此時壓低聲音道:「三公子何不如待主公大會眾將時再去請戰。」
袁尚微微一愣,道:「為何要當眾人之面說出來?」
審配微微一笑:「便是要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且要當著大公子的面道出來。」他隨即解釋道:「三公子只要在那時請戰,大公子在側,會如何作想?」
袁尚若是當真如此,袁譚必然會認為他是有意爭寵,在父親面前表現自己,若換了是袁譚,為了不甘居人後,唯一的可能就是同樣站出來,向袁紹請戰。
袁尚似乎察覺到了審配的目的,頓時大愕道:「審先生莫非是要袁譚那廝出戰嗎?」。
審配點點頭:「正是要逼迫他出戰,三公子可想一想,就連三公子亦沒有擊敗高謹的把握,換了大公子,又如何是他的對手,只要三公子請戰,大公子必然尾隨,到時三公子不必多言,吾自可令大公子非出戰不可,到了那時,只要大公子出了營,主公的嗣位只怕非三公子不可了。」
「審先生果然審計妙策!」袁尚眼睛一亮,不由對審配佩服有加,只一個略施小計,便能除掉他的心腹大患,如此豈不是再好不過,與其在父親面前表現自己,何不如直接令袁譚出營去送死,如此,這嗣位就唾手可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