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喜歡拿自己的腦袋來做花樣
2024-11-21 04:00:38
作者: 晴了
而跟隨在他們身後邊不遠處的城守,也就是那位最開始選擇了反抗,而之後很是識時務地選擇了舉城投降的那位城守武士波多野利聽著這二位的交流,可惜他這輩子還真沒出過國,雖然很是仰慕中原的文化和藝術,更是痴迷於中原流傳過來的那些書籍,什麼《孫子兵法》、《鹽鐵論》之類的書籍,就算是看不太明白,可至少感覺自己深受到了中願文化的薰陶。
只可惜,他雖然認識漢字,可是對於漢語實在是一竅不通,所以他聽這二位交流得份外熱鬧,便把目光投向了身邊的那位大明海商,至少這哥們懂得倭語,也懂漢語,想來他應該知道這二位交流的是什麼。
而他的詢問讓那位海商吳卿平份外的無語,難道我還能直接了當地告訴你這二位大明的官員是在討論怎麼把你們南朝的首都吉野給轟個稀巴爛不成?
吳卿平只好將袁彬與吳榮的談話內容偷梁換柱,說是這二位正在討論著這吉野城的建築模式與大明的頗為相似,卻又有些不同,這倒讓這位波多野利來了興致,很是濤濤不絕地給那吳卿平解釋起來倭國建築史的演變過程。
當然,這裡邊自然是不乏對於中原建築形式與風格的讚美和吹捧,畢竟,當初在中原人士已經居住進了華美的宮殿之內,穿著綾羅綢緞,吃著精心烹製的精美佳肴,用紙張書寫歷史與文化的時候。倭島上的這些原住民甚至還處在由野人向智人進化的階段,嗯,有些誇張,但是,真實的情況卻也相去不遠。
若不是中原文化和思想的傳入,如果不是他們在中原學會了華夏民族那些啟發人心的智慧,他們怎麼可能會有今天的發展。
即使如此,他們的衣著、鞋襪,所居住的房屋,所吃的食物甚至是吃食的方式,都是學自中原。別不相信,所謂的刺身,最早是出來在中原,而且在漢代末期,就是一種相當流行的美食。
至於他們身上的衣物,更是由唐代的裝束演變而來,而那木屐,同樣也是由中原流傳過去的,甚至他們的武器,也是從中原偷師學藝。
他們所讀誦的書籍,既有儒學,也有百家,可以說,這些倭人,里里外外,甚至連他們的思想,都在學習著中原。可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只學會了表面,而他們的內心,卻仍舊像是一群沒有開化,不知道廉恥的野獸一般。
--------------------
畠山義就率領著數十位效忠於南朝的城主、守護,以及僧侶,還有數百名精銳的士卒,站在那城下町的主幹道上,眺望著遠方,這個時候,已然能夠看到了一隻隊伍,正向著這邊行來。
畠山義就看到了這一幕,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氣,告訴自己要沉著冷靜,自己所需要的不光是要為天皇陛下爭取說服明朝天使,更希望能夠讓大明能夠幫助南朝一把,如此一來,自己這位天皇陛下身邊的重臣也自然是能夠水漲船高了。
想想自己頂著一個堂堂的畠山家的姓氏,可是,獲得的東西,或者說,在畠山家的三家之中,以自己的命運最為悲慘。畠山家一共分為三家,而其中二本松畠山家乃是嫡家,也就是正宗的大房。
而另外還有河內畠山家和能登畠山家,而所謂的能登畠山家,其實只是河內畠山家的庶流,一句話能登畠山家是畠山三族裡邊出身最為低賤的。
而自己的那位族兄畠山政長乃是河內畠山家的繼承者,而自己卻是能登畠山家的繼任者,族兄已然投效於了室町幕府,被將軍封為了管領的要職,完全把嫡家也壓了下去。
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畠山義就這才決定投效於南朝。因為若是畠山義就也去投效室町幕府的話,再怎麼,也不可能會比族兄畠山政長的官職高。
而畠山政長這位過去就曾經多次地鄙視和看不起自己的族兄,能給自己和能登畠山家好臉色看嗎?
而自己在南朝這邊也同樣獲得了管領這一要職,更重要的是,自己還成為了天皇陛下的信重之臣,這可比其他的什麼都重要,說不定,若是自己能夠幫助天皇陛下奪回天下,那麼自己肯定還能夠再向上大大地邁上好幾步。
說不定,在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之後,說不定又會出現一個能登幕府,到了那時候,畠山家,將會以能登畠山家為榮,就甭說是河能畠山家,就算是那身為嫡家的二本松畠山家,到時候也肯定會爬過來舔自己的鞋子底以求能夠從自己的手中分得一點殘湯剩飯。
想到了這,畠山義就的心不由得變得無比地火熱。而這個時候,袁彬等一行大明使節團終於行至了距離畠山義就等人不過百餘步的地方,而畠山義就擠出了一個熱情洋溢的笑臉,率眾大步朝前行了一段路途,然後朝著那隻已然行至了近前的隊伍深深拜下。
「下國畠山義就率曰本國官員代表我們國王陛下,參見上國天使。」畠山義就用他那一口並不標準的漢話大聲地說道,而身後邊的數十名官員和僧侶也異口同聲地道。
看到了這一幕,袁彬總算是勒停了馬頭,仔細地打量起了畠山義就兩眼,畠山義就剃著一個標準的半禿式倭國髮型,看到這種倭國特有的發勢,袁彬總是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這些異族總喜歡拿自己的腦袋來做文章?元蒙人士經常是腦袋大多剃禿,然後周圍留上一圈,而女直人喜歡剃得更多一點,然後在後腦勺的位置,留上一條細細的辮子,而這些倭人的頭勢也差不到哪。
「看樣子,這些未開化的國家的子民,總是喜歡拿自己的腦袋來做花樣。」袁彬不禁在心裡邊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袁彬並沒有立即作出任何的表示,而是這先略略停頓了一番之後,這才微微頷首讓諸人起身。而袁彬的身後邊那一百餘名騎兵卻絲毫沒有鬆懈,目光警惕地打量著這些倭人,手都放在那腰間,隨時可以拔出戰刀或者是腰間的火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