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北洋軍閥

2024-10-11 18:27:44 作者: 吳晗

  「北洋軍閥」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一支反動勢力,它們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擁有以新式武器裝備的軍隊,控制著北京政權,代表帝國主義和中國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對廣大人民實行黑暗而殘酷的統治。在辛亥革命後的十多年中,中國社會一直處在北洋軍閥反動勢力的統治之下。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1895年開始編練新軍。袁世凱被派在小站(天津附近)編練「新建陸軍」,他把原來淮系官僚胡燏棻(yù fēn)所練「定武軍」四千七百五十人接收過來,並擴充到七千人,這就是後來「北洋軍閥」武裝的基礎。以後北洋軍各派系的首領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王士珍等,當時都在袁世凱手下當軍官,後來都是隨著這支反動武裝的發展而爬上去的。

  1898年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和董福祥的「甘軍」、 聶士成的「武毅軍」同屬清政府反動首腦之一的北洋大臣榮祿統率,並稱「北洋三軍」。「北洋」的名稱自此開始。在「戊戌變法」運動中,袁世凱用出賣維新派的卑劣手段,得到了反動頭子慈禧太后的信任。到1899年,「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武衛軍」分左、右、中、前、後五軍),編制達萬人左右,歸武衛軍統領、大學士榮祿節制。

  在義和團運動期間,袁世凱積極鎮壓人民的反帝鬥爭,表現了忠於帝國主義的奴才本質,得到了帝國主義的賞識。1901年李鴻章死後,在中外反動派的共同支持下,袁世凱繼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時的北洋「武衛軍」中的其他四軍都在八國聯軍的進攻下潰散了,只有袁世凱的右軍因隨他到山東屠殺義和團群眾而保存下來。這支反動武裝以後不斷擴充,並改名「北洋常備軍」,幾乎完全由袁世凱一人控制。到辛亥革命前,北洋軍的勢力由直隸擴展到了山東、河南、江蘇及東三省等地。依靠這支反動武裝和帝國主義的支持,袁世凱成了清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利用這種地位和實力,對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竊奪了革命果實,自己當大總統,開始了以他為首的「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袁世凱大量地出賣民族利益,換取各帝國主義對他的支持,成為各帝國主義共同統治中國的總工具。因此,在他死前,「北洋軍閥」集團尚能維持表面的「統一」。他死了以後,「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強盜分別收買和互相爭奪之下,開始分裂,在分裂的各派軍閥中,比較大的是直系、皖系和奉系。

  直系軍閥的首領是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等,他們主要投靠英、美帝國主義,是英、美侵略中國的工具。

  皖系首領是段祺瑞、徐樹錚等,他們和直系的首領原來都是袁世凱手下的重要角色。袁死後,兩系間爭權奪利的鬥爭特別厲害。

  奉系首領是張作霖,盤踞在東北地區。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皖系和奉系都是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工具。

  此外還有很多大小不同的軍閥派系,各自占據一塊地盤,掌握一部分武裝,投靠一定的帝國主義。這些軍閥為了爭權奪利,經常互相發生衝突,形成了連年不斷的軍閥混戰局面。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直系馮國璋任副總統,皖系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掌握實權。為了對付非北洋系的黎元洪,直、皖系曾暫時合作,但由於投靠的帝國主義不同,互相間的利害衝突和矛盾還是很大的。1917年,馮、段終於借「張勳復辟」事件,擠走了黎元洪。接著,馮國璋當了大總統,段祺瑞仍做國務總理,他們變本加厲地出賣民族利益,繼續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不久,馮、段之間為了擴充勢力、搶占地盤,矛盾逐漸尖銳起來。1920年7月,直系聯合奉系打皖系,皖系戰敗,中央政權開始由直、奉兩系聯合控制。

  直、奉軍閥也只是暫時的聯合,因為它們投靠的帝國主義不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必然影響它們之間的利害關係。1922年4月終於又爆發了直奉戰爭,結果奉系戰敗,退出關外,中央政權由直系全部控制。奉系軍閥不甘失敗,1924年9月又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戰爭,這次奉系取得了勝利,皖系段祺瑞也乘機攫取了北京「臨時執政」的地位,在奉系卵翼下重新把持中央政權。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它們之間的混戰,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富有優良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曾經進行了多次的反軍閥鬥爭。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人民革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特別是從1921年起,由於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反軍閥的鬥爭迅速向前發展。1926—1927年,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廣東的革命政府舉行了「北伐戰爭」。在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援下,終於摧毀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但是,隱藏在革命內部的反革命頭子蔣介石,在帝國主義的收買和支持下,發動反革命政變,竊奪了革命的勝利果實。代替「北洋軍閥」統治的是國民黨新軍閥的黑暗統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了。

  (劉守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