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論衡》

2024-10-11 18:16:25 作者: 吳晗

  《論衡》是東漢初年人王充寫的一部傑出的哲學著作。

  王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畢生從事戰鬥的唯物主義者。他生活的東漢前期,「讖緯」非常流行。「讖」是預卜吉凶的宗教預言,「緯」則是用宗教預言的觀點來解釋儒家經典的書。讖緯的內容多是牽強附會的一些神學迷信,讖緯家專門宣傳所謂「天人感應」一套學說,用天象來比附人事,好直接為統治者服務。這種妖妄的迷信圖讖,西漢末年,已經在發展。到了東漢,統治者更是大加提倡,好藉此來提高皇帝的權威。由是,讖緯之說一度成為兩漢封建統治思想的政治工具。

  

  所謂《論衡》,意思就是說,他闡述的道理都是很公平的。

  《論衡》,總計八十五篇,共二十多萬字。在這部書中,王充針對當時流行的官方思想,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他首先否定了天的神秘性,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自然存在的,並不是由於天意的創造。他指出天沒有口目(感官),也就不可能有什麼嗜欲感覺,更不可能會有什麼意識活動,這樣就把所謂天能安排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迷信徹底揭穿。

  在《論衡》里,王充根據當時科學認識的水平,對當時社會流行的神仙、鬼怪、迷信也進行了嚴厲的批判。王充說,人是物,即使貴為王侯,本性跟物也沒有差異。既然物沒有不死滅的,那麼人怎麼就能夠成神、成仙長生不死呢?物死了不為鬼,人死了為什麼會獨能為鬼?人死了,精氣消滅,血脈枯竭,形體腐朽,成為灰土,哪裡來的鬼呢?他還拿睡著了的人作例,來駁斥那種「人死為鬼,有知,能害人」的謬說。他說:睡著了的人儘管軀體精神都在,但由於暫時沒有知覺,自然也就不能害人。死人的精神、形體都滅亡了,又怎麼能夠為害於人呢?可見「人死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道理原是很明顯的。像這種無鬼的理論和神滅的思想,能在當時那種迷信空氣十分濃厚的情況下提出來,的確很了不起。

  此外,在《論衡》里,有《書虛》《儒增》《問孔》《刺孟》等篇。《書虛》和《儒增》明白地指出,包括經、傳、緯書在內的許多書籍,記載有很多地方不符事實。《問孔》篇認為孔子的話多前後矛盾。《刺孟》篇指責孟子的行為前後不同,始終不一,對於孟子所說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話,還特別依據古史加以駁斥。像這種對封建統治者捧為「聖賢」的孔孟的大膽懷疑與批判,在封建社會是很難得的,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總之,從王充的哲學觀點到政治觀點,都可以看出,他不愧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當然也應該指出,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科學水平,王充對事物的認識也還有其局限性。例如,雷電擊毀人物,俗說是天神取龍。他固然一方面指出了俗說的虛妄,可是另一方面卻對於龍的存在一點也不懷疑。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他認為,人事的貴賤福禍,國家的治亂安危,都受「時命」的支配,人力不能變動。顯然,這種看法仍舊是一種落後的命定論觀點。

  王充出身「細族孤門」,是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平民。他青年時在洛陽太學讀書,買不起書,只好常到書鋪里去看。後來他雖然也做過幾任小官,可是直到晚年,生活仍然十分貧困,但他始終「居貧苦而志不倦」。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工夫,才完成《論衡》這部巨著。

  (陳繼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