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五霸 七雄
2024-10-11 18:14:37
作者: 吳晗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勢力衰落,大國諸侯互相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作「五霸」。五霸一般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的說五霸應該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及越王勾踐。
齊桓公在位期間,在有名的大政治家管仲的輔佐下,齊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走向富強。這時周王已經衰弱到不能維持其天下「共主」威權的程度,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尊王攘夷」作號召,企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謂「尊王」,意思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地位;所謂「攘夷」,意思是聯合各諸侯共同抵禦戎、蠻等部族對中原的侵襲。齊國是第一個建立霸業的國家,它曾經援助燕國打退山戎的入侵,聯合諸侯國出兵衛國擊退了侵入衛國的狄人,還曾經聯合中原諸侯討伐楚國。齊桓公屢次大會諸侯,和各國結成同盟,相互約定:如某國遭遇外患,各國共同出兵援救;在盟各國,互不侵犯,如有爭端,由盟主公斷。齊桓公稱霸,阻止了戎狄的侵擾,保衛了華夏族的先進文化,在歷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
齊桓公死後,齊國的霸業衰落。宋國(在今河南省東部)的襄公想趁機爭做霸主。正好這時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依附楚國,宋襄公就領軍討伐鄭國。楚國出兵救鄭,攻打宋國。宋軍被打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重傷,第二年即病傷而死。實際上宋國稱霸沒有成功。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真正繼齊桓公稱霸的是晉文公。晉國在今山西省,和周是同姓國家。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大敗楚軍於城濮(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戰後,晉國把在戰場上俘虜的楚國戰車和步卒,獻給周天子。周天子賜給晉文公一百赤色弓箭、一千黑色弓箭,另外還有香酒、玉石等物。周天子賞賜弓矢,是表示允許其有權自由征伐的意思。從此以後,晉國便成了各諸侯的霸主。
在晉國稱霸時,西鄰的秦國也開始強大起來。秦穆公任命百里奚、蹇(jiǎn)叔為謀臣,曾打敗晉國,俘獲晉惠公。但是後來卻在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地,遭受晉軍襲擊,被打得大敗。秦沒法向東發展,只好轉而向西,攻滅十幾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楚在春秋時,陸續吞併了長江、漢水流域許多小國,勢力逐漸伸展到淮水流域一帶。到楚莊王時,楚出兵進攻陸渾戎(居住在今河南省嵩縣),並在東周洛邑的城郊耀武揚威,打聽象徵周朝天子權勢的九鼎輕重,大有代周而取天下的意圖。後來又在邲(bì,今河南省鄭州市)與晉大戰,打敗晉軍,終於成為霸主。
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相繼強大。吳王夫差曾在夫椒(在今江蘇省境內太湖一帶)打敗越兵,迫使越國屈服,以後又打敗齊軍,繼而率領大軍北上,在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同諸侯會盟,與晉國爭奪霸權。
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嘗膽、發憤圖強,決心洗雪前恥。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北進王徐(今山東省滕州市),大會齊晉等諸侯共尊周天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韓、趙、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市)以西;其他六國在函谷關東,稱為「山東六國」。
魏國大致包括今陝西北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魏文侯時,任用西門豹、李悝(kuī)、樂羊等人才,改革惡俗,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獎勵攻戰,逐漸成為戰國初期最富強的國家。
韓國主要在今河南省中部、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一帶。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實行嚴政,加強國君的專制統治,國治兵強。申不害死後,韓又常遭各國侵伐。韓是當時七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趙國的疆域主要包括今河北省中部、南部和山西省北部一片地方。趙烈侯時,節財儉用,舉賢任能,國勢日強。
秦國是一個大國,大致占有今陝西南部、甘肅東部及四川中部和西部廣大地方。秦本來是一個文化落後的國家,秦孝公時任用大政治家商鞅進行變法,秦國才日益強盛起來,終至成為東方六國的勁敵。
齊國是春秋初期的強國。齊國的國君原本是姜尚的後裔,後來齊國的貴族田氏勢力漸大,姜姓國君終被田氏取而代之。齊威王時,任用鄒忌等革新政治,選拔人才,修訂法律,獎勵農耕,鼓勵群臣及吏民批評朝政,故戰國時期齊國仍然是強盛的大國。
楚國在春秋時已經是一個強國。楚悼王時,任用吳起變法。楚威王時,派兵攻取越國浙江以西的土地;又派將軍莊蹺帶兵入滇,擴地數千里。楚國是當時七國中土地最大的一個國家。
燕國占有今華北平原的北部直到遼東半島一帶,國都為薊(jì,即今北京市)。燕國本很弱小,常受山戎攻掠。燕昭王時,重用名將樂毅,大破齊國兵,才成為北方的強國。
「五霸」「七雄」所代表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變時期,這時,不論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上,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量未墾殖的荒野被開闢出來,人口增加了很多,華族與其他各族的交往和融合不斷地加強,這一切都為以後秦漢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業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