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肅辭嚴的母親培育聖賢
2024-10-11 18:10:32
作者: 王馨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山西太原一個侯姓人家生下一個女孩。當時的女子都沒有名字,所以稱為侯氏。
侯氏十九歲那年,隨父親侯道濟遷到鎮江居住。當時鎮江的觀察支使是河南洛陽的才俊程珦,他和侯道濟有交情。程珦是名臣之後,他的曾祖程羽是太宗朝的給事中、兵部侍郎。他的祖父程希振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程珦不管為人還是做官、做學問,都非常出眾。《宋史》對程珦有這樣的評價:「珦慈恕而剛斷,居官臨事孜孜不倦,溫恭待下,率以清慎。」
遇到如此優秀的青年,侯道濟暗暗高興,認為是上天專門賜給他的乘龍快婿。於是侯道濟趕緊請人說媒。好像冥冥之中的安排一樣,侯家遠在山西,程家祖籍在河南,兩家卻在鎮江遇見,然後結成姻親。真可謂千里姻緣一線牽。就這樣,兩家歡歡喜喜聯姻,侯氏嫁給了程珦。
婚後,侯氏為程家連生五子一女,但活下來的只有最小的程顥和程頤兄弟倆。子女連連夭折,對父母的打擊最為巨大。這也會加重父母對存活下來的孩子的溺愛。父親程珦,對兩個小兒子相當慈愛,但母親侯氏卻對這兩個兒子的要求非常嚴苛。
侯氏對孩子嚴苛,父親程珦看不過去,為此,他常對候氏發脾氣。侯氏溫婉地對程珦說:「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過而父不知也。」意思是說,孩子之所以長大以後不像父母那樣賢德,是因為小時候犯了錯誤,母親往往出於溺愛而百般遮掩不讓父親知道。她的話,表明了一定要嚴格教子的決心。
侯氏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對三字經中教誨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理解得非常透徹。她非常注重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她對幼年程顥和程頤的教育,並不是一時一地的影響,而是長期、連貫的薰陶。這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身教」。
程珦有個弟弟,英年早逝,留下寡母和一個兒子,生活很艱難,侯氏對他們母子非常照顧,還把他們接到自己家中。對小叔子的孩子視如己出。候氏不但對家裡的親人是如此寬厚,對家裡僕人和僕人的兒女也相當慈愛,從不打罵。
程珦雖然做官,但他為官清廉,再加上樂善好施,他微薄的俸祿常常不夠維持家中的日常開支。在這種情況下,侯氏勤勤儉儉操持著家。
侯氏堪稱一位出色的早教專家,孩子們的書本上,都有她親筆寫的勉勵箴言。她對兒子既嚴厲又慈愛。她用母愛激勵兩個兒子讀書,誰愛讀書、勤讀書,媽媽就愛誰、疼誰。程顥和程頤為了獲得母親更多的疼愛,兄弟倆互相競賽,形成了積極的競學之風。
侯氏於仁宗皇祜四年(1052年)在江寧(今南京)病逝,年僅四十八歲。朝廷追封侯氏為壽安縣君。
侯氏去世的時候,兄弟倆都在南安軍(今大余縣)跟著周敦頤求學,程顥二十一歲,程頤二十歲。雖然當時兄弟二人的才名俱已經鵲起,但畢竟人微言輕,所以沒能在母親去世時使母親獲得更顯貴的朝廷冊封。
五年後,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二十六歲的程顥金榜題名,一舉高中官鄠縣主簿;二十五歲的程頤,以布衣之身在京師(今開封)授徒講學,致「斯文大興」。程家兩兄弟一時間在京師名聲大噪,這時候,父親程珦也從興國縣令榮升知龔州,一門三傑,朝野聞名。
仁宗皇帝對這一門三傑非常讚許,詢問身邊大臣,大臣們說皆是程母侯氏的功勞。於是,再次追封侯氏為上谷郡君,予以褒獎。
後來,程家兩兄弟成為宋學泰斗。一個普通母親能教出兩位泰斗級人物,堪稱不朽之傳奇。「二程」成名後,時刻不忘母親的恩德,兄弟倆曾專程由洛陽來到母親的出生之地太原盂縣去講學。今天盂縣肖家匯鄉興道村的「程子岩」就因此得名。
聽①婦②言,乖③骨肉,豈是丈夫。
【注釋】
①聽:聽信。
②婦:這裡特指後媽。
③乖:不順不和。
【譯文】
聽信後媽挑撥,而傷了骨肉之情,哪裡配做一個大丈夫呢?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