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家風家訓> 兩個智慧宰相

兩個智慧宰相

2024-10-11 18:09:55 作者: 王馨

  在安徽桐城,有一條著名的巷子叫六尺巷。這條看起來很普通的巷子因為一則經典故事而聞名於世。

  清朝時期,原本這裡根本沒有巷子,是一片民居。一邊是清朝宰相張英的房子,一邊是平民商人吳氏的房子。有一次,兩家修房子,吳家人企圖占據張英家的地基,張英的家人眼看自家地基要被吳家搶去,趕緊給在北京做宰相的張英寫信,想讓張英出面阻止吳家占地。

  以張英的宰相職位,處置像吳氏這樣的平民商人那真是不費吹灰之力。張家人寫好書信後,坐等張英這個大宰相給家裡人撐腰討回公道。可是誰也沒想到,張英接到家書後,不僅沒替家人撐腰,反而寫了一首詩教育家人。詩是這樣寫的:「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到這首詩,深受啟發,深深受教,主動將牆向後退三尺。吳家人看到堂堂宰相家如此謙讓,深受感動,也往後撤三尺,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六尺巷。人們紛紛讚揚張家身居高位卻能有如此的「忍讓」精神,智慧的宰相張英看到了「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至窮不賣屋,至發(財)不起屋。」這是一句非常有哲理的民家諺語。意思是說,再窮也不賣房子,再發財也不造房子。

  為什麼「至發不起屋」呢?因為,古人都有大智慧,不敢為人先。新房,尤其是豪華的宅子,非常惹眼,在不太平的封建時代,常常成為劫匪們打劫的對象。即使拋開安全這一方面不說,蓋房子也是一件很費心費力費錢的事。

  《朱子家訓》中有教導:「勿營華屋,勿謀良田。」這句話也是對古人智慧的總結。歷史上有許多關於房子和土地的經典故事。

  老百姓常常說:「富不過三代。」劉禹錫有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李白有詩云:「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些懷舊詩,都表達了古人人生倥傯不可執著於富貴榮華的感嘆。告誡人們,豪華的屋子有什麼意義呢?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他臨死時告誡兒子,等他死後,楚王封地的時候,一定不能接受大家都爭著要的封地。他告訴兒子,在楚越邊界有個叫寢丘的地方,城名不吉利,而且地勢低洼,土地貧瘠,歷來沒有人爭。他叮囑兒子就到那個地方,能確保衣食飽暖且常保不失。

  孫叔敖死後,他的兒子按照父親的囑咐,只要瘠薄的寢丘。莊王封給孫叔敖的兒子寢丘四百戶賦稅,還誇獎賢者之後有賢風。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按楚國規定,功臣的封地經過兩代,如果有別人想要就會被收回。由於人們對寢丘這個地方不屑一顧,所以這塊封地在孫叔敖的子孫那裡一直傳了十幾代,他的子孫雖然沒有大富貴,但衣食無憂,平安度日。

  孫叔敖不以俗念爭肥缺而得長利,後人稱之為「短智佐君王,長智利子孫」。意思是說,短暫的智慧能夠輔佐君王,只有長遠的智慧才能利益子孫。這是歷史上一個典型的「不謀良田」的大智慧典故。

  【知識點小連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