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之美和失信之悲
2024-10-11 18:08:21
作者: 王馨
季札是周朝時期吳國的一位著名的公子,他身帶佩劍奉命出使諸侯國。有一天,他奉命出使魯國,在去魯國的路上碰到徐國的國君。徐國國君一看到季札身上配的劍,很喜歡。季札也看出了徐國國君的心意,季札心裡想要把這個劍送給他,但是因為公務在身,急著出使魯國,所以匆匆別過,也沒能將寶劍送出。
季札出使魯國後,回來的路上他又經過徐國,他決定要趁此機會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但是很不幸,這位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札心裡很感慨,他來到徐國國君的陵寢,對著陵墓說:「當時我見你喜歡我的這把寶劍,我就在心裡許下將寶劍送給你的諾言,今天雖然你已經不在了,我還是要把寶劍留給你。」於是,他把寶劍掛到陵墓的樹枝上就走了。這就是有名的「季札掛劍」。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我們都知道,變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取得人民的信任。當時那個年代,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人們誠惶誠恐,深有朝不保夕之感,哪裡容易輕易相信變法。
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誠信。他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諾: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可以得到賞金十金。圍觀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個個都不動彈,他們根本不相信做這樣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他們誰也不肯試一試。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見無人試,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一個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兌現諾言,賞了他五十金。老百姓們唏噓不已,沒想到這會是真的。
商鞅「立木為信」的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本來對變法心存疑慮的百姓也開始相信商鞅,變法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有誠信必然就會有失信,令人思索的是:就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早它四百年以前,卻發生過一場因為失信而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西周時期的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這個妃子平時一直不肯笑,周幽王非常寵愛她,就時時處處逗她開心。為博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將都城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都點起烽火。
我們都知道,烽火是古代一種特別嚴肅、特別緊急的邊關報警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要諸侯前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平時,斷然不可點烽火。可是昏庸的周幽王顧不得這些,為了博愛妃一笑,他點燃了烽火。
諸侯們一見烽火台上的烽火,趕緊率兵前來救援。當各路人馬急急匆匆、浩浩蕩蕩趕到皇帝身邊,才知道是君王博妃子一笑玩的把戲,大家憤然離去。再說那愛妃褒姒,看到平日裡威武嚴肅的諸侯們匆匆趕來、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忍不住笑了起來。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五年。酉夷太戎大舉進攻周朝,周幽王慌了,趕緊將烽火再次點燃,期盼諸侯們趕緊前來救援。可是,諸侯們又以為國君在戲耍他們博妃子一笑,誰也不願意上當,結果周幽王被逼著自刎而亡,褒姒也被抓住,成了俘虜。
商鞅立木取信,一諾千金;周幽王昏庸無信,烽火戲諸侯。一個誠信,一個失信,結果完全不同。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不僅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所在。
事非宜①,勿輕諾②,苟③輕諾,進退錯;凡道④字,重⑤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注釋】
①宜:合適,適宜。
②諾:許諾。
③苟:假如。
④道:說話。
⑤重:聲音清楚。
【譯文】
不妥當的事,不能輕易允諾別人,假如你不經考慮便允諾別人,會使你進退兩難。說話時要口齒清晰,不要說得太快,更不要含糊不清。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