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作用
2024-10-11 18:03:49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我們把人類對周圍環境所做的改變稱為文化。我們的文化是大腦指揮身體去產生行為的結果。大腦既啟發著我們的工作,又指導和幫助著身體的發展。最後,我們發現任何人類行為都是大腦有目的指揮的結果。但這並不是在過分強調大腦的作用。
要克服困難,身體的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腦控制環境的方式是可以保護身體健康的,以使我們不受疾病、身體功能失調和死亡等傷害或事故的威脅。
我們能感受快樂和痛苦,能天馬行空地想像,能識別有利和不利的處境,這都有助於我們完成這一目標。因為情感使身體能以正確的方式應對所處的境遇;幻想和識別是預見的方法——它們與身體的反應能喚起情感。
這樣,個人的情感就能與其人生觀和奮鬥目標相符合。很大程度上,情感控制身體,卻不受制於身體,而主要由個人的目標和相應的生活方式決定。
很明顯,控制個人的並不僅僅是生活方式。若無其他助力,個人態度也無法改變現狀。要付諸行動,態度還需有情感支持。我們觀察到,個體心理學觀點的新穎之處在於情感從不會與生活方式相衝突。只要有目標,情感總會自我調整,以符合這一目標。
因此,我們的研究已超越生理學或生物學的範疇。情感的產生不能用化學理論來解釋,也不能由化學實驗來預測。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先假設生理過程的存在,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心理目標。我們並不十分關注焦慮對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影響,我們要研究的是焦慮的目的和結果。
依照這種研究方向,焦慮不能被理解為由於性慾被壓制而引起的或是出生時難產所留下的。這些解釋不屬於我們關注的範疇。我們知道,一個習慣了母親陪伴、幫助和支持的孩子可能會把焦慮(不論根源是什麼)當作非常有效的控制母親的武器。
我們不只滿足於描述他的憤怒,經驗顯示,憤怒是控制他人或局面的一個策略。可以確定的是,所有身體或心理表現都是以天生的材料為基礎,但我們關注的是如何應用這些材料以獲取既定的目標。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唯一真正對象。
我們在每個人身上都能看到,情感的發展方向與其目標是一致的。一個人焦慮或勇敢、快樂或悲傷都與其生活方式相對應,它們的表現方式和程度也幾乎符合我們的預期。一個通過悲傷獲得優越感的人不可能為他的成就感到快樂和滿足。他只有在不幸時才是快樂的。
我們還注意到,一個人的情感是根據需要而產生或消失的。一個人群恐懼症患者在家裡或處於支配地位時,是不會產生焦慮感的。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對他自認為不夠強大而無法逾越的困難都會感到恐懼。
一個人的情緒基調像生活方式一樣固定。比如,懦夫總是膽小,即使他在弱者面前顯得傲慢,或是受庇護時似乎很有勇氣。他可能會在門上裝三把鎖,用警犬和防盜器來保護自己,然後認為自己非常勇敢。也許我們無法證明他的焦慮感,但他個性中的懦弱在大張旗鼓的自我保護行為中已昭然若揭。
兩性和愛情方面也有相似的情況。當一個人希望達成自己在性慾方面的目標時,相關的情感就會出現。為了集中優勢,他會排除與之矛盾的任務和興趣,由此引發相應的情感和功能。
缺乏這些情感和功能,諸如陽痿、早泄、性變態和性冷淡等症狀就會出現,這都是由未能排除不相關任務和興趣而引起的。這些異常行為經常由錯誤的目標和生活方式誘發。在這些例子中,我們總能發現患者有隻期望別人體貼自己,而自己卻不考慮別人,缺乏社會情感,缺少勇氣和樂觀的心態。
有一個患者,他是家裡的次子,患有非常嚴重的愧疚症。他的父親和哥哥非常看重誠實這種品質。男孩7歲時,有一次告訴老師,作業是他自己做的,但事實上是他哥哥代他做的。此後的三年裡他一直隱藏著深深的負罪感。最後,他去找老師說明了一切,但老師只是笑了笑。接著,他哭著去找父親,又一次認錯。
這一次他成功了。父親為男孩的誠實感到驕傲,表揚並安慰了他。儘管父親原諒了他,但男孩仍然很沮喪。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男孩努力通過對這件小事的強烈自責來證明他的誠實。男孩的家庭對道德的高要求使他強烈希望成為道德模範。他自認為在學習和社會吸引力方面不如自己的哥哥,因此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獲取優越感。
稍大些,他開始遭受其他的自我譴責。他經常手賤,不斷在考試中作弊。每次面臨考試,他的愧疚感都會增加。隨後他繼續受其折磨。由於他特別敏感,所以比哥哥多了很多負擔。大學畢業,他計劃做技術工作,但他的愧疚強迫症愈演愈烈,終日惶惶,整天都在祈禱上帝原諒。因此,他根本就找不到可以工作的時間。
後來,他的情況非常嚴重,被送到精神病院,並被診斷為無藥可救。但是,一段時間過後,他漸漸好轉並出院。但他被告知,如果復發,必須再次回院接受治療。以後,他即改行攻讀藝術史。他在一個考期將至的公休日去了教堂。大庭廣眾之下,他跪倒在地,高呼:「我是最大的罪人。」他以這種方式再次滿足了自己過于敏感的良心。被送入精神病院又待了一段時間後,他回到家中。有一天,他甚至赤身裸體去吃午飯。他身體健美,在這一點上,他是可以和他的哥哥或其他男人一較長短的。
他的愧疚感是使他看似比其他人更誠實的方法,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優越感。但是,這種努力指向的是生命中無用的方面。他逃避考試和工作是懦弱和嚴重缺乏信心的體現。他的各種病症都是有目的地排除所有可能導致失敗的行為。
為了獲得優越感,他做出了諸如跪倒在教堂、裸體就餐等拙劣行為。他的生活方式要求他這麼做,自然而然產生了如此情感。
我們說過,個體在四五歲前正忙著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以及心靈和肉體的關係。他利用遺傳基因,以及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來適應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5歲後,他的人格已經成型。他的人生觀、他追求的目標以及行事風格、情緒性格都已固定。
儘管這些以後還可能改變,但只有在他不再受兒童時期錯誤的影響後才能改變。就像他以前的所有言行都與其對人生的解讀一致,現在,如果他能改正錯誤,他的新言行就會與新的解讀一致。
個體通過器官與環境接觸,獲得印象。因此我們可以從他訓練自己身體的方式看出:他願意從周圍環境中獲得什麼樣的印象,以及他對經驗的理解、應用。如果注意他觀察和傾聽的方式,以及吸引他注意力的人和事,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他的很多方面。這就是為什麼舉動這麼重要。一個人的舉動可以顯示出他的身體器官所受過的訓練和他如何運用它們選擇他要接受的印象。舉動總是由意念決定。
現在我們可以在心理學的定義上再添點東西。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對其肉體的感官印象的態度。我們也可以開始了解不同人的心靈差異有多大。如果肉體無法適應環境,或者無法完成環境提出的要求,通常會被心靈視為負擔。
因此,身體器官功能有缺陷的兒童在心理發展方面會遇到更大的障礙。他們的心靈會更難去影響、指揮和控制自己的肉體趨向優越的地位。為了達到同樣的目標,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並更加集中注意力。因此,他們的心靈會負擔過度,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兒童如果總是滿腦子想著自己器官的缺陷和行動的困難,那麼將沒有多餘的注意力放在外部的世界上。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關注其他,結果,他長大後社會情感和合作能力都會比較弱。
器官缺陷會導致很多障礙的產生,但這些障礙絕不代表無可逃避的命運。如果頭腦本身很活躍,加之努力學習克服困難,那麼個體就可能會像其他身體沒有這麼大負擔的人一樣成功。事實上,儘管存在困難,有器官缺陷的兒童經常取得比正常兒童更大的成就。身體上的障礙是他更進一步的激勵因素。
比如,一個視力有問題的男孩遭受的壓力,可能比正常小孩大得多。他忙於看清物體,更關注可見世界,更有興趣分辨不同的顏色和形式。最終,他對可見世界的體驗比那些無須努力便可分辨細微差別的兒童更深刻。因此,器官缺陷也可能變成優勢的來源,但只有在心靈找到正確的方法克服困難時才能做到。
許多畫家和詩人的視力都有缺陷。這些缺陷被訓練有素的心靈駕馭之後,他們的眼睛比普通人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天生慣用左手但並未被當作左撇子的兒童身上。在家或是剛進學校時,這些兒童受到的教育是用他們不那麼順手的右手。因此,他們在寫字、畫畫和手工方面並不具備很大優勢。但如果大腦得以充分發揮,克服這些困難,很有可能並不完美的右手也能達到較高的水平。這正是事實。
許多情況下,左撇子兒童通過學習,書法比其他人更好,在繪畫和手工方面也更有才能、更為純熟。只要找到對的方法,再加上興趣、訓練和練習,他們就可以把劣勢變為優勢。
一個兒童如果想通過後天努力彌補先天缺陷,那麼只有他希望為人類做貢獻,不只關注他自身時才能做到。如果他唯一的希望只是克服困難,他還有可能繼續落後於他人。只有當他有明確的努力目標,且這個目標比阻礙他的困難更加重要時,他才能保持奮鬥的勇氣。問題在於,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在哪裡。
如果他們奮鬥的目標是一個外部事物,他們自然而然地會自我發展,以實現這一目標。困難只不過是通往成功道路上需要攻克的關卡而已。相反,如果他們的關注點在於強調自身的短處或僅僅是克服短處,他們可能無法取得真正的進步。
要想把一隻笨拙的右手訓練得靈巧,僅僅妄想避免露怯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有目標的實際運用,手才能變得靈巧,而這個目標必須比笨手笨腳帶來的挫敗感更有吸引力。如果一個孩子能集中力量克服困難,他的行為一定會有一個需要全力以赴的目標,一個實際存在、與他人相關、需要合作完成的目標。
我曾調查過一些遺傳性腎病家庭,這可以作為一個關於遺傳性格及其可能作用的很好例子。這些家庭中的兒童經常患有遺尿症。器官缺陷會導致腎或膀胱疾病,或引發脊椎分裂,而且在某些特定位置上的痣或胎痣通常會顯示相應的某段腰椎節段病變。
然而,僅器官缺陷本身並不足以造成遺尿。兒童並非完全受器官控制,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使其發揮作用。比如,有一些兒童晚上尿床但白天從來不會。有時環境或父母的態度發生變化,這些習慣就會突然消失。除了心智低能兒,如果不是有意為之,一般兒童都可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許多患遺尿症的兒童受到的刺激不但無助於克服困難,反而使他們繼續尿床。有經驗的母親可以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但如果母親經驗不足,這種不必要的毛病將會持續下去。
通常在有腎或膀胱遺傳病的家庭中,與小便相關的所有事情都會被過度強調。有的母親犯的錯誤是,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尿床。如果兒童意識到家長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就很有可能會產生抗拒,把它當成很好的反對這種教育的機會。如果兒童抗拒家長對待他的方式,他們就會想辦法攻擊父母最大的弱點。
一位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發現,在父母從事反犯罪工作的家庭中,如法官、警察或獄吏等家庭成員的犯罪比例高得驚人。教師家庭的孩子通常是後進生。在我的經歷中也經常發現類似案例。我很驚訝地注意到,醫生的孩子成為精神病患者,以及牧師的孩子成為少年犯的案例很多。同樣,如果家長過度強調尿床,就會讓兒童找到一個表明他已有自己意志的途徑。
遺尿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顯示夢如何引發目標行為的相應情緒。尿床的兒童經常會夢見他們起床上廁所。這樣,他們就可以為自己辯解,認為尿床無可厚非。尿床的目的通常是為了不分晝夜地引起別人的注意,控制他人。有時也是為了激怒家長,尿床的習慣是憤怒的表達。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我們都能看到,尿床事實上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兒童用膀胱而非嘴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器官缺陷只是為他提供了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
選擇這種表達方式的兒童經常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之下。通常來說,他們是被寵壞後又喪失唯我獨尊地位的孩子。也許是另一個小孩出生後,他們發現很難再得到母親的全心關愛。因此,尿床就成了他們加強與母親聯繫的一種舉動,儘管是以一種負面的方式。事實上他們想要表達的是:「我現在還不像你想的那麼懂事,我還得要人照顧。」
在不同環境下,或是有別的器官缺陷,兒童就會選擇其他方式。比如,兒童如果選擇聲音作為武器,他們就會焦躁不安,晚上號啕大哭;有些兒童會夢遊,做噩夢,掉下床,或是渴了喊著要喝水。這些行為的心理學解釋都相似。症狀的不同,一部分取決於器官狀態,一部分則視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定。
這些例子很好地顯示了心靈對肉體的影響。大部分情況下,心靈不僅可以影響肉體某部分的行為,還可以控制和影響肉體的整個組成。這個假設並沒有直接的證據,也很難找到證據。然而,有些跡象卻非常清楚。如果一個男孩膽小害羞,他的性格會反映在身體的整體發展上。
他不會關注體能的突破,或者說他從沒想過自己有能力做到。結果,他就不會想到去有效地鍛鍊自己的肌肉,並拒絕所有鼓勵肌肉鍛鍊的外界刺激。其他願意或是希望鍛鍊肌肉的兒童則會在體能鍛鍊上發展更大,而他由於興趣的缺乏,會一直落後。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結論:身體的整個狀態和發展不僅會受到心靈的影響,而且可以反映心靈的缺陷。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的一些身體表現僅僅是心理缺陷的最終結果,而這些困難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補償方法。
比如,我們可以肯定,在四五歲前,內分泌腺本身會受到心靈的影響。腺體缺陷對行為的影響從來不是難以控制的,而是不斷地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受到兒童接受環境印象方向的影響,受到大腦對於感興趣情況的創造性活動的影響。
另外一個證據可能會更清楚地表明心靈對肉體的影響,因為與此相關的是我們更為熟悉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的是短暫而非永恆的身體表現。每一種情緒都有不同程度的身體表現。
個體會以一些可見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姿態和態度,也可能是表情,還可能是腿腳發抖。身體器官也有相似的變化。比如,如果一個人的臉變得通紅或蒼白,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影響。憤怒、焦慮、悲傷或其他任何情緒下,身體都會發出信號。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自己的語言。遇到害怕的情形時,有的人會顫抖,有的人會汗毛豎起,有的人會心跳加速,有的人還會滿頭大汗、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畏縮不前。有時身體的健康狀態也會受到影響,例如沒有胃口,甚至由此引起嘔吐。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些情緒會影響他們的膀胱或者是性器官。許多兒童在考試時會感到性興奮。
眾所周知,罪犯經常會在犯罪後跑去找妓女或情人。在科學領域,有的心理學家稱性和焦慮相伴相生,有的則認為二者毫無關聯。他們的觀點是基於自己的個人經驗而定的。對於一些人,二者有關聯,對其他人則沒有。
這些不同的反應屬於不同類型的個體。有調查顯示這些反應部分來自遺傳,這類身體表達經常能暗示整個家族的弱點和特質,因為家族的其他成員也有可能會產生相似的身體反應。
然而,最有趣的是觀察心靈如何通過情緒激發各種身體狀況。比如,當一個人遇到讓他情緒失控的事時,通常會希望儘快解決問題,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似乎就是抨擊或譴責別人。相應地,憤怒會影響人的器官,激發器官採取行動或者施與額外的壓力。
有些人在憤怒時還會胃疼,或是漲紅了臉。有些人的血液循環會被打亂,從而引發頭疼。在偏頭疼或習慣性頭疼的背後,我們經常會發現壓抑的盛怒或羞辱。對於某些人來說,憤怒還會引起三叉神經痛或癲癇性痙攣。
目前我們對情感影響身體的方式尚未完全探究清楚,也許我們根本就無法完完全全地了解。緊張情緒對自主性神經系統和非自主性神經系統均會產生影響。只要有緊張感,自主性神經系統就會採取行動。有些人會敲桌子、咬嘴唇或撕紙。如果處在緊張狀態下,人一定會採取一些行動。咬鉛筆或抽菸都能讓他排解緊張情緒。這些舉動告訴我們,他認為目前的一些狀況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在陌生人面前臉紅、顫抖或手足無措,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緊張的結果。通過非自主性神經系統,緊張感會傳至全身。這樣的情感產生時,全身都會處於緊張狀態。然而,這種緊張的表現並非總是如此明顯。我們談到的這些症狀都是在身體與情緒關聯顯而易見的情況下產生的。
如果進一步研究,我們就會發現,身體的每一部分都與某種情緒表達相關,這些身體表現是心靈和肉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審視心靈與肉體的相互關係非常必要,因為二者是我們所關注的整體的兩個部分。
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據此得出結論、生活方式及其相應的情感特徵會對身體的發展產生持續影響。如果兒童的生活方式是早期形成的話,有足夠經驗的人就應當能夠預見他以後的一些身體表現。
勇敢者會將自己的態度表現在體格上。他的身體構造會異於常人,肌肉更加結實,儀態更加穩健。姿勢很可能會對身體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且有助於肌肉變得更加健美。勇敢者的面部表情也有所不同,這最終會影響他的全部特徵,甚至是骨骼的構造。
如今已經很難否認心靈會影響大腦的運作。病理學顯示,在有些案例中,有的人大腦左半球損傷後失去了讀寫能力,但可以通過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來重獲這些能力。
通常,得了中風的人,大腦的受損部分無法恢復時,這種情況也會發生。此時,中風患者大腦的其他部分可以補償、恢復一些器官的功能,從而使大腦的功能再次恢復。就個體心理學教育應用的可能性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
假如心靈能對大腦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如果大腦不再僅是心靈的工具——不管有多重要,也還只是工具而已——那麼,我們可以找到發展和改善這一工具的方法。大腦生來有缺陷的人並非一生都要無可逃避地受其約束,他可以找出很多方法訓練大腦,更好地適應生活。
如果心靈的目標定位錯誤,沒有發展與人合作的能力,就無法對大腦的成長施加有益的影響。因此,我們發現,很多兒童如果缺乏合作能力,在以後的生活中就無法發展智力和理解力。
成人的全部舉止都會顯示出他最初四五年間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印跡,而且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統覺表和他賦予生活意義的結果,所以,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在合作中遇到的障礙,並助其矯正。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對這方面的研究已踏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