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中國史> 薛仁貴擅殺十多萬降卒,唐高宗為何不予追究?

薛仁貴擅殺十多萬降卒,唐高宗為何不予追究?

2024-10-11 17:42:35 作者: 歷史君

  01

  據《新唐書》記載,唐朝名將薛仁貴雖然祖上闊過,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父親薛軌,相繼在北魏、北周、隋朝當過官,但他自己卻是個種田的,原因是父親早逝導致家道中落。

  中國農民曆來都很苦,地位也很卑微,始終被人瞧不起,但在薛仁貴妻子柳氏眼裡,這個男人是個人傑,總有出頭之日,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當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能征善戰的人才時,妻子勸他去投軍。

  她對丈夫說,所謂時勢造英雄,一個人再有才幹,也要有合適的機遇,如今皇上招募將領,你應該抓住這個機會,爭取立功揚名。

  薛仁貴便去見將軍張士貴,成了他麾下一個兵。

  薛仁貴嶄露頭角,是在貞觀十九年的安市城戰場上,激戰中,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軍圍著打,無法突圍,眼看就要遭包餃子,薛仁貴拍馬一個衝鋒,衝到敵人面前,人們還沒看清怎麼回事,高句麗一個將領的人頭就到了他手裡,懸掛在馬上。

  這簡直是神一般的操作,敵人嚇得目瞪口呆,急忙撤軍,劉君邛得救,「仁貴遂知名」。

  02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個華麗登場,雖然使他名聲鵲起,但那時的薛仁貴,仍然是小兵一枚。

  直到三個月後,也是在遼東戰場,身著白衣的薛仁貴拍馬挺槍,怒吼著沖入敵陣,把敵人沖得七零八落,唐軍趁機掩殺,斬首兩萬多級,附近兩城軍民全都棄城而逃,他才引起李世民注意,問那個穿白衣服的是哪個,戰後特別召見了他,「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並賜生口十人」。

  所謂「生口」就是俘虜,賜給他做奴隸。

  那一次,雖然最終因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胡說八道,說什麼破城之日屠城,導致敵人齊心協力死守,而沒有拿下安市城,又值天下大雪,糧草供應不上,不得不撤兵,但李世民的心情卻很不錯——薛仁貴的脫穎而出,讓他比滅了高句麗還高興。

  在班師路上,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當初隨李世民出生入死、替他打下江山的很多將領都老了,他的隊伍需要補充新鮮血液,薛仁貴的出現,可謂正是時候。

  回朝後,李世民立即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將把守玄武門的重任交給他。

  李世民的眼光確實不錯,他看中的這個人,不但武藝出眾,責任心也是無人能及,他的這個安排,至少救了他兒子李治,也就是唐高宗一命。

  03

  《舊唐書》和《資治通鑑》都記載了這件事:公元654年閏五月初三的晚上,人們都進入了夢鄉,突然天降暴雨,山洪暴發,如下山猛虎一般,衝到了玄武門。

  水火無情,逃命要緊,守衛玄武門的其他將士,眼看大水像一堵牆那樣衝來,本能地四散而逃。

  眾所周知,玄武門是皇宮太極宮的北宮門,這些人是天子的保衛人員,危急時刻,這些保衛人員卻只顧自己逃命,簡直是莫大的諷刺,所以薛仁貴怒了。

  可是那些怕死鬼都逃了,他拿他們也沒辦法。

  但他不能逃,因為他明白,他如果也只顧逃命,皇宮裡的人就完了,所以他冒死登上門框,使出吃奶的力氣朝皇宮大喊,洪水來啦!洪水來啦!

  得到警示的唐高宗李治急忙轉移到高處,沒多久,他的寢宮就被大水淹沒了。

  事後,李治對薛仁貴說:「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並賜御馬一匹。

  據《資治通鑑》記載,那次大水,淹死衛士等三千多人。

  如果沒有薛仁貴冒死示警,李治肯定會成為那三千多人中的一個。

  而薛仁貴那一聲喊,也為他今後的命運,埋下了一個好的伏筆。

  04

  作為唐朝著名的傳奇將領,薛仁貴最精彩的一筆,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三箭定天山」,也叫「三矢平虜」。

  據《新唐書·薛仁貴傳》記載,本來回紇素來和唐朝是好哥們兒,原首領還曾兩次出征西域,幫唐朝平定了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為唐朝統一做出過重要貢獻。

  然而,原首領去世後,繼位的兒子對唐朝態度大變,後來竟然發動叛亂。

  公元661年,回紇、同羅、仆固等九姓鐵勒叛亂,唐朝在當地的統治機構燕然都護府遭到嚴重威脅,唐高宗李治立即組織力量鎮壓,任命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帥,薛仁貴為副將,趕赴天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平叛。

  臨行之前,李治仿佛有意讓薛仁貴露一手,在喝餞行酒時對薛仁貴說,朕聽說古代箭術好的人,可以一箭穿透七層鎧甲,朕想知道你能射透幾層,這樣吧,也不叫你射七層,射五層怎麼樣?

  鎧甲準備好後,薛仁貴舉箭便射,輕鬆穿過五層鎧甲,看那樣子,別說古人射的七層,估計十層都沒問題。

  薛仁貴神力仍在,李治又驚又喜。

  第二年,鄭仁泰和薛仁貴率領平叛大軍直撲天山,等著他們的,是九個部落聯盟的十多萬人。

  05

  如果以為九姓鐵勒是烏合之眾那就錯了,實際上形勢對唐軍並不利,一是因為他們遠道而來,人疲馬乏,二是叛軍早就占據了有利地形,以逸待勞。

  公元662年三月,兩軍遭遇,戰鬥爆發。

  出來挑戰的,是對方的幾十員驍勇騎士,極其囂張,唐軍出來應戰的,是薛仁貴一個人。

  既然是驍勇騎士,每個人肯定都有兩把刷子,然而,這些所謂的驍勇之士,在薛仁貴面前簡直就是娘炮,幾十人圍著薛仁貴一人打,竟然無法傷他一根毫毛。

  薛仁貴才懶得跟他們玩呢,拔出箭來,連發三箭,箭無虛發,一箭一個,三個敵人應聲落馬,像睡著了一樣,吭都不吭一聲。

  這個神操作,對敵人的震懾作用,無法用文字形容,十萬人的隊伍頓時大亂,薛仁貴趁機指揮大軍掩殺。

  還沒殺過癮呢,敵人就不玩了,趕緊投降。

  這麼多降卒(有說十萬,有說十三萬),如何處理是個大問題。

  考慮到鐵勒人經常騷擾邊地,時間長達數十年,邊民不得安寧,朝廷焦頭爛額,再加上這麼多降卒留在軍中,絕對是一大隱患,薛仁貴和鄭仁泰一商量,讓他們交出武器後,全部就地圍殺、活埋。

  06

  薛仁貴此舉,無疑犯了大錯!

  擅自殺降,實乃背信棄義之舉,對今後的戰爭極為不利,唐軍在戰場上勢必遭遇更加頑強的抵抗——反正是一個死,與其投降後被殺,不如和你拼命,說不定還能撿條小命,即便死了也是一條好漢!

  關鍵是,擅自殺降,違背了朝廷的民族政策!

  這個問題就大了。

  唐朝本來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如果因此而導致其他民族離心離德,反叛迭起,薛仁貴的罪就大了。

  所以班師回朝後,薛仁貴遭到彈劾。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麼大的問題,唐高宗竟然以功抵過,對薛仁貴不予追究。

  中國自古有句俗話,叫「殺降不祥」,後來的事實證明,薛仁貴殺降果然不祥,導致九姓鐵勒更加激烈的反抗,李治不得不派鐵勒貴族出身的契苾何力去安撫,後者以鐵血手段殺了一批酋長,鐵勒九姓才老實了一點,兩年後又叛,李治再派鄭仁泰率軍平叛。

  唐高宗李治如此處理薛仁貴,顯然是法外開恩。

  然而,假如沒有當初玄武門洪水中他的冒死救主,僅憑戰功,恐怕他的面子,不會有這麼大。

  李治可不糊塗,明白拿國家法度做人情的後果,不過對於救命恩人嘛,一切都好說好商量啦!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