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人生
2024-10-11 17:39:15
作者: 李建珍
總以為搞雕塑藝術的都是外國人,或者大學裡那些酷酷的、身價高昂、難以接近的美術教授。卻不料,蜚聲海內外,曾為國內外數不清的寺廟、紀念館、博物館等製作過泥塑的雕塑藝術家也可以那麼平凡地生活在身邊。他的手藝高超,捏過很多名人,也有很多名人上門找「捏」。第一尊雷鋒像、閩王祠中的王審知、林則徐祠堂中的林則徐像、福建省博物館門前的呼天瑞獸……都出自他手。
某年春節,福州市博物館舉辦了他的個人雕塑藝術展。在那裡,我幸會了滿臉笑容、身體硬朗、待人熱情的民間雕塑藝術家80歲的陳世善老先生。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展廳里,有各種各樣的人物面具。雞蛋大小的世界名人面具,有阿基米德、盧梭、蘇格拉底、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等;中國名人面具,有周文王、孟子、勾踐、司馬遷、懷素、許褚、郭守敬等,面部表情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與書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同出一轍。拳頭大小的面具,有異域風情面具、圖騰面具、彩塑陶面具、中國的瑞獸壁掛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驚駭。不少泥面具里還「暗藏機關」,用手碰碰,嘴巴和眼珠都會搖動。
除了各種面具外,還有人物塑像、僧侶和佛像。在眾多的塑像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尊為萬聖節製作的鬼面具塔,上面有555個鬼頭,連每隻鬼的眼珠都是五官俱全的鬼頭。還有一尊「千頂風天」塑像,真人大小,除了蜷曲的鬍鬚、彪悍的身材、細緻的衣裳褶皺,以及從頭到腳纏繞的許多條蛇,這些極具印度人特點的細節外,還有頭頂的1000個小佛像,每個像都只有指甲蓋的六分之一大小,精緻的程度令人驚嘆,不禁想起了敦煌莫高窟里的那些隋唐時代的佛像。
除了泥像、陶像外,還展出了他自己製作的小提琴,金屬玉石雕刻,以及「文革」時期製作的數十個毛澤東的鋼模像章,還有難得一見的瑪雅象形文字。
一個民間藝術家是怎樣煉成的?
時光倒流到80年前,在福建寧德出生了一個小孩兒。上小學前他就對捏泥人充滿了興趣,村子中水田裡的泥巴和海邊的海泥,都是他最好的玩物。
讀小學二年級時,為捏泥人,他逃學了20多天。那時,每天上學,他表現得跟平常一樣,吃完早飯就背起書包出門。不久,他就翻牆回家,悄悄上樓溜進自己的房間,沉浸在泥人世界中。這樣過了20多天,母親竟都沒發現。後來老師找上門,母親氣壞了,在樓上房間找到滿身是泥的他,將桌上的十幾個泥人掃落地上,全部踩碎。
為了讓他專心讀書,父母把他送到缺少泥巴的縣城。沒想到,他卻在縣城發現了一家塑佛像的店鋪。只要一有空,他就跑到店裡看師傅幹活,學會了彩塑、瀝粉、貼金的工藝。回家後,他就利用「壽桃花」(熟食禮品)來捏各種小動物。
20世紀50年代,他從福安師範學校畢業後,做過文工隊文藝員、電影放映員、鉗工、鍛工等。在此期間,他上各種美術班學美術基礎,跟各流派各行業的名師學藝,不斷提高自己的泥塑技藝。
雷鋒逝世那年,他去省博物館參觀,看完之後非常激動,就要來照片,回家自塑雷鋒像。福建日報的記者丁仃看到作品後說:給雷鋒塑像你還是第一個。作品隨即在報紙上亮相,他從此名聲大振。
此後,好學的他繼續跟各位名師學習傳統雕塑和西洋雕塑。他將西洋雕塑中人體解剖的透視原理和傳統雕塑相結合,使雕塑人物的肌體布局、身體部位比例更顯合理,人物更加逼真和傳神。
1974年,他為老師嚴孔談塑肖像。肖像塑好後,他留了一尊擺在自己家中。一日,好友葉貽彪醫師到家中,見到這尊雕塑,不禁讚嘆手藝絕妙,當下就為素未謀面的嚴老師「看起相」來。不但對嚴老師的年齡、身高、職業等猜了個八九不離十,還看出了嚴老師的健康狀況——有鼻腔腫瘤和面神經癱瘓,竟然全部猜對了!
陳世善老先生做泥塑只為好玩,不為賺錢。他每天上午9點—12點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三坊七巷」的省非物質文化博覽苑「上班」,他把展廳當作工作室,手裡的活不停。不少遊客看到他的手藝很感興趣,想買他的泥塑作品,他捨不得賣,但如果有人想學,他就會很熱情地教。
雖然沒有羅丹、米開朗琪羅的名氣,但80歲的陳世善老先生也早已是享譽海內外的民間雕塑藝術家了。
雕塑藝術家,就是在數十年如一日跟泥巴打交道中「煉」出來的。專注於玩「泥巴」,並玩出成就,也是一種超強自控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