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締造傳奇
2024-10-11 17:38:09
作者: 李建珍
「CITY BANK」——「花旗銀行」,您一定不會陌生。
現在,這家美國最大的金融機構應該是叫作「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它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淨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2億客戶,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這麼一家頂級銀行,它不是憑空出現的黑馬,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壯大過程。這個過程中,頂尖人物的鐵腕管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個人物就是花旗集團曾經的總裁和執行長桑迪·威爾,他是華爾街備受推崇的靈魂人物,他眼光睿智、能力驚人,是具有堅毅管理性格的產權交易大師。他不會讓任何事情成為資本成功運作的絆腳石,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意志,鐵一樣的手腕,最終使花旗集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宰了整個金融界。在以殘酷和冷血著稱的美國商界奮戰達40年之久,桑迪·威爾不僅賦予了「交易」一詞一個全新的定義,而且逐漸成了產權交易的化身,被譽為「資本之王」。
在一飛沖天的財富效應面前,沒有人能拒絕那令人血脈賁張的刺激誘惑,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1955年6月,桑迪·威爾和女友瓊·默歇爾結婚。婚後,他開始在華爾街找工作。但是,當時華爾街的老牌公司對於來自猶太家庭的年輕人是排斥的,桑迪·威爾一時無事可做,夫婦僅靠結婚禮金和威爾成人儀式上節省下來的錢生活著。「送信人」是桑迪·威爾在華爾街的起步。在經歷了艱難的無所事事後,桑迪·威爾幸運地被貝爾·斯登公司雇作了送信人,每月工資150美元。經紀人接受買賣股票的訂單後,由「送信人」將訂單跑著送到交易人手中,再由交易人來執行交易。儘管薪水不多,但桑迪·威爾卻在交易大廳里迅速成長,最終被提升為經紀人。
1960年,在妻子的鼓勵下,他和三個朋友湊了21.5萬美元作為註冊資本,合夥開辦了自己的經紀公司。他們的公司很快因大量吸納散戶而聲名鵲起,還通過不斷地兼併達到發展壯大。
在一次又一次地兼併中,威爾成了華爾街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1996年,他的旅行者集團憑藉213億美元的年收益躋身「財富500大」前40強,其綜合市值已達340億美元。《商業周刊》曾這樣評價他:在10年的時間裡,桑迪·威爾把一系列前景堪憂的公司打造成華爾街金融巨艦。
作為大型的優秀金融集團的總裁,恐怕很少有人會做到「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吧?
但桑迪·威爾做到了。
「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遇到像他這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建立一個目標並且實現它。」這是花旗集團營運長兼桑迪·威爾最信任的顧問之一——查爾斯·普林斯說的話。
桑迪·威爾遇到問題的習慣做法是:走進員工辦公室,向20名員工詢問同一問題,然後綜合他們的答案做出自己的決策,以此手段代替閱讀公司備忘錄和報告。
有人認為桑迪·威爾輕率無情,有人認為那是對數字反應敏捷。看看這個例子,您自己判斷一下,究竟哪一個更準確:
桑迪·威爾喜歡把8-10個人集中的一間屋子裡,通過數據分析一項計劃將產生的結果,其中6個人說:「把這個問題交給我的團隊吧,我們下周二再聚會討論。」而桑迪·威爾此刻已經在腦中高速運轉那些數據,並很快確立了結果。
控制力極強的桑迪·威爾具有百折不撓的個性,這是領袖人物所必需的。
在近50年的商業生涯中,桑迪·威爾改變了商業社會的格局,但他並非像巴菲特那樣運用金融智慧,也不像蓋茨那樣率先使用新產品,相反,他總是對那些看起來走入絕境的無法運營的小企業感興趣,將他們成功組建並發展為良好的大公司,填補了他人還未意識到的產品的空白,攫取他人沒有勇氣去角逐的勝利果實。
花旗集團的一位高級執行官將制定謀略時的桑迪·威爾比作西洋棋冠軍,因為他總是「走一步,想三步」,儘量隱藏自己的最終目標,所走的每一步看似彼此獨立,沒什麼重要意義,但最終會將對手引入陷阱並一網打盡。
桑迪·威爾擊敗他的前任聯合執行總裁約翰·里德,就是成功運用這種策略的最著名戰略。里德於2000年4月退休,他將自己從1984年開始苦心經營的銀行輸給他的對手。
對於發動數不清的商戰並大獲全勝的桑迪·威爾來說,商場中遍布敵視他的人——包括曾經的同事和合伙人,但又有更多的人將其視為英雄。
收購,收購,收購,在一連串的收購中發展壯大。
1986年,桑迪·威爾成為商業信貸公司總裁的時候,這家公司已經日漸衰敗,沒有人能夠想到,桑迪·威爾竟能以這樣一家衰敗的公司為基礎,通過收購發展出像花旗集團那樣的商業巨頭。其間,他收購了普瑞瑪瑞卡公司,得以殺回證券領域;收購旅行者保險公司,將自己賣出的目前境況不佳的西爾森公司重新買回來,還收購了一家岌岌可危的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而這些收購僅僅是熱身戰,令整個商業界震驚的是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的涉資700億美元的合併,不僅因為規模巨大,還因為明顯違背了《聯邦證券法》,他到處遊說,甚至將電話打到柯林頓總統那裡,最後他如願以償了,他成功了。就在併購完成一年之後,那項他公然藐視的金融服務法案就被廢除了。
2000年,他還完成了極具爭議的一次交易——花旗集團收購聯合第一資本公司;2001年,他收購了墨西哥第二大銀行——巴那可西集團。
如今,花旗集團昂然屹立於金融領域,它的成功模式獨一無二,桑迪·威爾功不可沒。
沒有一個資本家不注重金錢,但美國的資本家因為制度、信仰、價值觀等原因,在成功之後常常將自己變成慈善家,桑迪·威爾也是如此。
桑迪·威爾個人資產十分龐大,到2002年估計為14億美元,僅1998年,他就賺了1.68億美元,媒體經常譴責他收入過高,但他對此根本就置若罔聞,他一直倡導員工持股的理念,這一理念令他和他的長期雇員獲得豐厚的回報。
桑迪·威爾與妻子擁有一座莊園、一棟複式豪宅、一座可以欣賞美景的別墅,財富雖然仍具有誘惑力,但是對桑迪·威爾來說,已不是主要動力。「財富只是保持他自身卓越的一種手段。」這是曾與桑迪·威爾合作過的資深銀行業分析師對他的評價。
桑迪·威爾與妻子花費很多時間規劃他們財產的使用,他們曾經兩次分別捐贈1億美元給康奈爾大學醫學院;桑迪·威爾是卡內基音樂廳的董事長,國家學術基金會的創始人和主席,該基金會為非營利性組織,旨在為那些以金融、信息技術、旅遊等為目標職業領域的高中生提供幫助。
桑迪·威爾還通過花旗集團體現他的慈善責任,在「9·11」事件後,花旗集團為遇難者的孩子們設立了總額為2000萬美元的大學教育基金。
桑迪·威爾總結自己對成功的認識:
「我不會把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任何收益、任何成績視為結束,而只是把它們看作是構建未來的基石,當我們前進到某一點,我們總是把繩子扔得遠一些;繼續前進到下一點,再將繩子扔得更遠一些。在這條路上,你無法停止。你只能不斷向前看,嘗試其他新的東西。你要不斷尋找構建未來的磚石。這條創造嶄新未來的道路,永無止境。」
縱觀桑迪·威爾一生,他總是毫不猶豫地為自己創造嶄新的未來。如果用一條曲線來表示他近50年來的職業生涯發展軌跡,它不會只是一條輝煌上升的單一弧線,而是包含一系列逐漸形成的波峰和波谷,它們分別代表了桑迪·威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到的挫折。
如果,更加仔細地研究這張曲線圖,將會發現,在每一個波谷後面,都會出現一個高聳的波峰,它代表桑迪·威爾每次受挫之後,都會更加堅定決心繼續前行,哪怕從頭再來。
桑迪·威爾所具有的這種出神入化的控制力——創建一家公司,塑造一個新角色,建立一個新品牌——這是他與那些位置相同但遜色的執行總裁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