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當絕望碾碎了意志
2024-10-11 17:34:48
作者: 曉君
連續複習多年,發誓要上清華北大,可是屢戰屢敗的那個人已經回家賣煎餅果子了;那個哭著喊著愛你一輩子的人,對你進行長達七年的無果追求後,選擇與別人結婚。有些人無論怎麼努力都於事無補,然後於某一刻突然崩潰,在絕望的情緒中選擇放棄。
生活中,當你一次次向一個目標發起進攻,又一次次倒下的時候,絕望情緒就產生了。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專業說法叫「習得性無助」,也就是說「無助」可以通過學習得到。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用狗做過實驗。第一步,把狗分成三組,第一組施加電擊,但狗碰到箱子上的開關時,電擊會停止;第二組同樣施加電擊,但無論怎樣電擊都不會停止;第三組作為對照組,不對狗施加電擊。第二步,把狗放在裝有隔板的箱子裡,狗可以跳過隔板來逃避電擊。
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和第三組的狗很快學會了跳過隔板,第二組的八隻狗中,有六隻聽到蜂鳴器響只是躺下,呻吟抽搐著等待電擊。因此得出實驗結論:第二組狗在第一步中被迫學會了它們怎麼做都沒有用的無助感,這種無助感產生的絕望情緒延續到第二步實驗中,它們失去了嘗試逃過電擊的勇氣。這種對現實的無可奈何,以及對未來的絕望情緒迫使狗選擇「放棄治療」。
這一在狗身上發現的情緒特點,推廣到我們人類身上依然適用。我們也會通過生活中的不順和失意習得無論怎麼努力都沒辦法的無助感,慢慢地,我們在一次次失敗中明白,努力沒什麼用,便不再努力爭取。
難道這種習得性無助沒有辦法克服嗎?不是的。上面介紹的實驗中,六隻狗無助,但還有兩隻走出了無助,這就說明無助感是可以克服的。為了證明這一點,實驗人員用手幫助那六隻無助的狗越過隔板,於是它們發現這種行為能夠躲避電擊,無助感被治癒了,並且是百分百永久性治癒。
無助感並不是一上來就給人以絕望情緒,它有一個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我們往往特別努力,希望取得一點兒成就,或者得到他人認可,但事與願違,在不可控因素下,我們失敗了,嘗到了挫敗和失落的滋味;第二階段,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我們又努力去嘗試,結果同上,我們開始意識到努力和結果並沒有太大聯繫;第三階段,我們僅有的勇氣被接踵而來的失敗消耗殆盡,產生絕望情緒,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繼續行動;第四階段,絕望情緒損傷心理認知,進而影響到行為,我們完全處於「廢柴」狀態,喪失行動力。
刺眼的陽光晃得世樑睜不開眼,但是光的亮度告訴他,現在已然是中午,早上的面試又泡湯了。離職已經一個月的世樑每天都以這樣的狀態醒來,睜開眼後告訴自己晚上別玩手機別熬夜,可也只是想想。他還是每天去招聘網站上象徵性地投上三五個簡歷,然後繼續躺著。
世樑剛大學畢業那會兒,自己開店創業,結果賠得一塌糊塗。家人希望他回老家發展,別在外面瞎折騰了,可是世樑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依然硬著頭皮在大城市發展。兩年時間換了七份工作,每份工作都是剛過試用期就選擇辭職,有的是因為比不過其他優秀同事,有的是因為自己幹得不夠好而被老闆批評。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每換一份工作都是一次失敗,世樑的內心也越發憔悴,當初那股子出來闖蕩的勁頭早已消失,現在已經不敢想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只想著能夠苟活就行了。覺察到自己內心的無助感,世樑想是不是自己心理出問題了,當「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出現在手機屏幕上時,他突然想起來自己當初創業打拼時的場景。他也曾努力過、奮鬥過,只是不知從何時起,就放棄了希望。
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工作上失敗,他就會放棄工作上的努力,懷疑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並不是「真的不行」,只是「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在作祟,內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不可抗因素,索性在絕望中放棄。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學生群體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一次次的成績不好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智力有問題,加之家長的「打壓」,他們可能在幾年之內都走不出來,更甚者影響畢業後的人生發展。
長期行為無效的挫敗感和外界負面信息是導致習得性無助的罪魁禍首,要想解決無助感,擺脫絕望情緒帶來的痛苦,就必須進行調整。首先要客觀認識「習得性無助」這一心理現象,在心中告訴自己「我不是傻子,我不是能力不行」。在明確自身問題的同時,多和正能量人群接觸,通過社交互動帶動自己的積極情緒。我們還要提升自己對社會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敢於從頭再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困擾我們的問題得以解決,所有的不幸才會變成萬幸。
當生活中的希望一個個落空時,要堅定、沉著,絕不能因為失敗而陷入無助的旋渦。長久的無助會讓我們心中滋生絕望的情緒,只要樂觀地堅持下去,在某一天驀然回首時,生活必然是最初美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