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雙眼睛在看你
2024-10-11 17:12:12
作者: 心一
亞瑟·比曼教授在萬聖節前夕做過一個關於鏡子的實驗。這次實驗的地點不是在大學實驗室,也不是在大街上,而是選在十八個住戶的家裡。
當前來要糖的孩子敲開家門時,化裝為住戶的研究助理接待了他們。問過孩子的名字後,研究助理指向家中桌子上的糖果盤,表示每個孩子都可以拿一塊糖。說完後,他就藉口有事離開了房間,其實是躲起來偷偷觀察孩子們背地裡會不會多拿糖。而孩子們並不知道有人在暗處看著自己。
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多拿了糖,確切地說是33.7%。接下來,鏡子要出場了。研究人員想證實鏡子是否能減少這類不誠實的行為。於是他們提前在糖果盤邊擺了面鏡子,使孩子拿糖果時能從鏡子裡看見自己的影像。這時有多少孩子多拿了糖呢?只有8.9%。
此外,卡爾·格林教授也做了一個實驗來證實個人影像的反射是否能規範人的行為。
在學期初,格林教授先調查了實驗對象對亂扔垃圾的看法。過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假裝讓這些人到圖書館協助完成心跳實驗,並提前在圖書館顯眼的地方擺放了兩台閉路電視。這兩台閉路電視,一台會直播拍到實驗對象的身影,而另一台播放的是些幾何圖形。當實驗對象到達圖書館後,將他們分成兩組,置於不同的閉路電視環境下。
這時研究人員表示,需要在他們的手上塗些凝膠來做心跳監測。當實驗對象認為監測結束後,研究人員遞給他們一張紙巾用來擦拭手上的凝膠,同時告訴他們可以從樓梯走出去。接下來才是實驗的真正目的:觀察有多少人會把紙巾隨手扔在樓梯上。
結果,在閉路電視裡沒看到自己影像的那組受試者中,有46%的人把紙巾扔在了樓梯上。而另一組能從閉路電視中看見自己影像的人,只有24%的人亂扔紙巾。這個實驗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如果亂丟垃圾的人能時刻從鏡子裡看見自己,那麼他們就不會這麼做了。
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鏡子的微妙之處來說服他人按社會期望行事。例如,在合適的地方安放一面鏡子,能促使孩子真誠地對待他人。同樣,發現下屬在公司儲藏室里順手牽羊的,也可以借用神奇的鏡子來制止偷竊。這種場合下,鏡子可以代替攝像頭,不僅節省了費用,還能避免讓員工產生不被信任感,最重要的是能達到減少不當行為的效果。
如果碰到不適合放鏡子的場合呢?此時,有兩種做法能產生與放鏡子相同的效果。第一種方法是心理學家愛德華·迪納爾發現的。那就是,事前詢問人們的名字,同樣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這就是說,為孩子或員工貼上姓名標籤的同時,也為規範他們的行為打下了基石。
第二種方法是由貝特森教授提供的。他認為在牆上貼張印有眼睛圖案的海報,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研究人員為此做過實驗,他們在某公司的公共區域擺放了需要付費飲用的咖啡或茶水,同時在一旁的牆上掛上一幅畫。畫的內容每周更換,這周是花朵,下周是眼睛,依次類推。實驗顯示,當畫中是眼睛時,會為飲料付費的人數是畫中是花朵時的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