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信息戰
2024-10-11 16:44:41
作者: 徐文
與敵交戰時,不僅要使用對策,還要選擇最恰當的對策。此時,決策的依據——信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比如在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里,一提到戰爭,往往有一種角色必不可少——「探子」或「探馬」。他們的職責就是儘可能多地為己方打探信息,並製造虛假信息迷惑對手,這也是博弈論的重要內容。
雖說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完全封閉的消息,但是努力掌握可靠的消息才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要時刻謹記,消息是對戰交鋒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籌碼。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而把敵人蒙在鼓裡,使其因缺乏信息而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觀察失誤,判斷失當,進而選取謀略錯誤;我方則趁機將敵人一步步引入失敗的深淵,可以說就是一種很好的謀略。齊國孫臏在與魏國龐涓對抗的馬陵之戰中所採取的「減灶示弱」就是這一謀略的典範。
戰國中期,位於中原地區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公元前342年,魏惠王以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所召集的一次諸侯會盟,他試圖以此確立魏國在列國中的統治地位,但遭到了韓國等國的抵制)為由,派太子申和大將龐涓率兵大舉進攻比自己弱小的兄弟之邦——韓國,企圖一舉滅韓。韓國自然不是魏國的對手,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弱小的韓國岌岌可危。韓國異常恐慌,危急之中遣使奉書連夜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早就想待機攻打魏國,所以接到韓國的求救信後,便召集大臣商議此事。宰相鄒忌充當了反對派,認為韓魏相煎,是齊國之幸,可以隔岸觀火,以不出兵相救為宜;大將田忌則認為,魏韓相鬥,韓敗魏勝乃必然結果,魏國勢力就會因此而大增,齊國將會成為他的下一個進攻目標,因此,絕不能袖手旁觀,理應發兵相救。齊威王徵求軍師孫臏的意見,孫臏談了自己的看法:
魏國自恃國力強盛,在攻打了趙之後又起兵攻打韓,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不會放棄攻打齊的。如果坐視不管,那麼韓必敗於魏,這樣只能使魏國更加強大,對齊國的威脅也就更大,因而棄韓不救是不明智的。但是,若過早地出兵相救,就等於是我國和魏國交戰,韓國則坐享其成了,主客顛倒,如此對齊國也是十分危險而且不利的,而應「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首先許韓必救,促使韓國竭力抗魏以自衛,等到魏韓兩軍廝殺到實力消耗殆盡的時候,再發兵直驅魏都大梁,這樣就可迂迴地拯救危亡中的韓國。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齊威王聽了孫臏的分析之後,非常高興,許韓國使者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國在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後大喜,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進犯的魏軍。然而畢竟弱不勝強,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不得不再次向齊告急。當然,魏軍在激烈的戰鬥中遭受一定的傷亡也是必然的,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為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領齊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攻魏救韓。田忌率大軍經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南),由定陶進入魏國境內,矛頭直指與魏都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
魏惠王眼見攻韓勝利在望,齊軍卻又從中作梗,殺氣騰騰地直奔大梁而來,鑑於12年前桂陵之戰的慘痛教訓,他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決定放過韓國,急忙下令調回魏軍主力指向齊軍。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殊死決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且敵我力量懸殊,只能智取而不可力敵。於是,他決定因勢利導,利用魏軍求勝心切的弱點,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敵冒進,再圖取勝。他採取的計策是:在退兵途中,第一天挖10萬個做飯用的灶坑,第二天減少到5萬個,第三天再減少到3萬個,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從而助長魏軍驕傲輕敵的思想,然後再以計取之。
依照計策,當齊軍前鋒與魏軍剛一接觸時,孫臏就命令齊兵由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向馬陵方向撤退。龐涓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開始追擊時龐涓還唯恐齊兵有詐,比較謹慎,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行軍速度也不算快。
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灶策略,有意造成軍力不斷削弱的假象。龐涓果然上當,當看到齊兵用以做飯的灶坑越來越少時,不禁得意起來,心中暗喜,武斷地以為齊軍軍心渙散,聞魏兵將至竟怯戰,撤退了3天,兵士就逃亡過半,這是報桂陵之辱的天賜良機。處於亢奮之中的龐涓當即傳令,步兵留後繼行,自己親率精銳之師日夜兼程猛追。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並派出許多探子,觀察並隨時報告魏軍的行軍動態。當探子告知孫臏魏軍已過沙鹿山時,孫臏屈指計程,算出魏軍天黑時必趕到馬陵,而馬陵地勢險峻,在兩山之間夾有一條窄道,窄道兩旁雜木叢生,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好之地。
於是孫臏下令全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魏軍逃跑的障礙,又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的雜木中,命令這些弓箭手到夜裡只要看見火把就一齊放箭,一舉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士兵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白色的樹幹上用黑煤書寫了八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果然如孫臏所料,龐涓所率騎兵於黃昏時分追到了馬陵。龐涓隱約看見一樹上砍白處有字跡,於是命兵士點火把照明,只見此樹上清晰地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龐涓知道中計了,剛要下令退兵,齊軍萬名弓箭手一見火光立刻萬箭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陣容大亂,被齊軍四面圍住,進退兩難,死傷無數。龐涓自知厄運難逃,身中數箭,大叫一聲「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說完拔劍自刎而死。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主力,殲滅10萬魏軍,並俘獲魏軍主將太子申。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於齊,齊軍大獲全勝。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雖然魏國的實力要勝齊國一籌,但是齊軍終在交戰中重創了魏軍。原因無他,就是齊國作戰方針的正確和孫臏指揮技術的高明。軍事家孫臏創造性地運用了孫武的「避實而擊虛」「攻其所必救」「示形動敵」等作戰指導思想,發展出減灶誘敵這一高明戰術,誘使對手龐涓收到了虛假的齊軍逃亡的信息。龐涓因此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導致了自己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