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課 不可不知的社交距離
2024-10-11 16:41:34
作者: 盛唐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針對「社交距離」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非常空曠的圖書閱覽室里,實驗者要求被試獨自坐在裡面讀書,然後,實驗助手走進去,拿一把椅子坐在被試的身邊,觀察被試的反應。
在八十個被試中,沒有一個被試願意忍受一個陌生人挨著自己坐下。在被試眾多的反應中,有的被試勉強地坐在原地,但是渾身不自在,在座位上一直動來動去;有的被試則默默地更換了座位,選擇一個離實驗助手較遠的位置坐下;有的被試則乾脆直接問實驗助手說:「你想幹什麼?」
心理學家由此得出結論,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以維持身體周圍的一個自我空間。它就像是一個氣泡,將個體包裹在心理舒適的範圍內。一旦這個私人領域被侵占,當事人會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變得惱怒起來。
這一點,從擁擠的公共汽車或者地鐵上可以明顯看出來。即使車廂再擁擠,即使素不相識的人身體貼在一起,人們也絕對不會允許陌生人貼近自己的臉,尤其是眼睛和嘴唇。即使是不太注重私人空間的東方人,也存在一個微妙的社交距離,不會允許其他人輕易破壞。
按照心理學家的分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般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親密距離是人際交往中最小的距離,大約在十五厘米以內,所謂的「親密無間」,大概就在這個範圍內。
親密距離一般適合夫妻或者戀人之間,雙方可以肌膚相親、耳鬢廝磨,體現出親密友好的關係;如果是同性之間的好友,彼此十分熟識,也可以如此不拘小節。但是,如果是不夠熟悉的人,尤其是關係不夠親密的異性闖入了親密距離的範圍,不僅會表現得很不禮貌,甚至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個人距離的範圍在46~76厘米之間,是比較適合朋友或者熟人的空間。和親密距離一樣,個人距離也屬於並不是那么正式的社交場合。而會議、工作場所或者社交聚會,就需要保持在社交距離範圍內。
社交距離一般在1.2~2.1米之間。如日常生活所見的那樣,接待客戶的單人沙發之間需要放置增加距離的茶几;經理辦公室的來訪者座椅都放在離辦公桌一段距離的地方;論文答辯時,學生和老師之間要相隔一張桌子,或者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都屬於社交距離,一方面表現出人際交往的正式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不適。
公眾距離則比較適合演講之類不需要彼此之間進行溝通的場合。演講者只需要站在一個門戶開放的空間內,向公眾傳達有效的信息即可。演講者並沒有和某一個具體的個人進行溝通,因此社交距離可以保持在3.7~7.6米。
當然,這種社交距離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因為人與人交往時,還會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交往距離都是不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自我」的理解。比如,美國人眼中的「自我」包括身體、衣服以及身體周圍幾十厘米的空間範圍,因此美國人非常強調個人隱私;對於阿拉伯人來說,他們的「自我」就是內在的靈魂,身體、衣物之類都是身外之物。因此,阿拉伯人常常表現得過分熱情,屢屢侵犯美國人的「私人空間」。
對於克制、拘謹的英國人來說,在交往中保持適當的距離,已經成為了一種近乎刻板的表現。早在十九世紀,曾經有一位英國紳士到北非探險。經過了多日飛沙走石的沙漠生活,他終於在開羅附近看見了兩個人騎著駱駝迎面走來。按理來說,多日不見人的旅行者應該為此欣喜若狂,沒想到,這個英國人卻從原本鬆弛、舒適的狀態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他在想,一會兒見面的時候,要不要打聲招呼?打完招呼要說些什麼呢?結果,當駱駝走近時,他發現對方也是英國人。於是互相之間揮了揮手,沒有交談一句,就擦肩過去了。
作為半西化的香港人,則對社交距離比較敏感,尤其是和陌生人的身體接觸,很容易引起不快。對此,香港的少女表現得尤為強烈。因為,香港的媽媽從小就教育女兒,如果有人觸碰,不管是誰,只要不喜歡,就可以大聲喊非禮。於是,在幼兒園裡,就可以看見女孩子一邊和男生搶玩具,嘴裡一邊喊著非禮的奇特場面。
東方人向來對於「隱私」的概念比較模糊,於是,無論在電梯上、公交車上還是火車上,都能看到各種素不相識的人擠在一起。不過,一些無意識的親近也常常給人帶來不適之感,只不過,人們往往礙於情面,不會像西方人那樣直接將內心的感覺說出來。
方明在一家外貿公司上班,主要的客戶都來自歐洲,因此,他經常在國內和國外之間穿梭,對於不同文化下的社交距離也有自己的親身感受。
「在歐洲的公共場合,人與人之間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是排隊買票或者等公交車,前後的兩個人也會相差二三十厘米。」方明說,「如果在國內的話,摩肩接踵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方明說,最令他感到不舒服的就是,人們常常沒有社交距離的概念,缺乏一種交往中的自覺。
有一次,他到超市買東西,結果零錢不夠,他就選擇了刷卡結帳。可是,排在後面的人就看著他輸密碼,甚至還掃了一眼他的簽名。雖然他知道對方可能是無意的,這種行為還是讓他感覺很沒有安全感。
另外,有一天他到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結果兒子一個朋友的爸爸正好也在,於是兩人就寒暄了一下。對方非常熱情,拍著他的肩膀和他聊天,由於距離太近,他的唾沫都濺到了方明臉上。方明一直向後退,對方卻步步緊逼。方明實在沒有辦法,最後謊稱還有事,匆忙離去。
實際上,無論多麼親密的關係,每個人都會為自己保留那麼一點私人領域。在交往中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一種良好修養的表現,也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
心理學上有一個「刺蝟效應」,說的是兩隻刺蝟保持適當的距離,就可以互相取暖,同時保證不會傷到彼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或許也可以用到這個原則。在親密相處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不僅能夠為彼此保留適當的心理空間,也會讓交往的過程更加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