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保持一顆平常心

2024-10-11 16:40:18 作者: 盛唐

  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講述他尋找幸福的過程:我曾經在知識中尋找幸福,結果得到的都是幻滅;我曾經在旅途中尋找幸福,結果搞得自己一身疲憊;我又想要從財富中尋找幸福,得到的卻是不斷地與人爭鬥和沒日沒夜的憂愁;後來,我到寫作中尋找幸福,得到的卻是身心的疲憊。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個年輕的婦女。她站在火車站外,懷裡抱著一個嬰兒,目不轉睛地盯著火車駛來的方向。過了一會兒,一名男子從火車上下來,穿過人群走到了她的身旁,他低頭吻了一下妻子,又輕輕地吻了嬰兒的額頭,隨後,一家人幸福地離去。

  

  看到這一幕,我突然明白,原來幸福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追尋,生活中每一個平常的時刻都是幸福。重點是,你要帶著一顆平常心,學會發現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的幸福和樂趣。如果太過刻意,或者對任何事情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於幸福的尋找永遠都不能成功。

  所謂平常心,就是日常生活中一種處世的心態。論心態,人生有八大平常心態,成敗之心、貧富之心、淡泊之心、幸福之心、寧靜之心、仁愛之心、忍辱之心、生死之心。平常,則是對這八種心態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也可以理解為,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一個人,一旦將成功之心看得太重,難免患得患失,被期待中的目標牽絆著,無法獲得閒散的心情;一旦貧富之心太重,很可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變成拜物教中一名忠誠的信徒。平常之所在,正像鹽酸與氫氧化鈉的中和一樣,中和掉過度的功利心、權力欲,在緊張的生活壓力下,給心靈保留一份「看花開花落,望雲捲雲舒」的休閒和自在。

  有一個剛剃度的小和尚,無論如何也無法專心修禪,靜心打坐。於是,他去請教寺內的一位高僧。小和尚問:「師父,您參禪修行時那麼輕鬆,那麼自在,您有什麼秘訣嗎?」高僧回答說:「當然有啊!」小和尚繼續問道:「那您的秘訣是什麼呢?」高僧說:「當我感到餓的時候,我就去吃飯;當我感到疲憊的時候,就回房間睡覺。」

  小和尚大惑不解,「這算什麼秘訣啊?我每天也是這麼做的呀。」高僧語重心長地說:「當然不一樣了。你在吃飯的時候,是不是總是在想著其他的事情,無法專心吃飯?你在睡覺的時候,是不是總是做夢,睡不安穩啊?可是我呢,吃飯的時候就只是吃飯,什麼都不想;睡覺的時候就單純地睡覺,從來不做夢。這樣一心一用,帶著平常心來做每一件事,修行也就輕鬆了。」

  小和尚若有所悟,決定按照高僧的說法去嘗試一下。

  人們之所以無法專心地做事,是因為每個人思慮太多,無法用平常心對待浮華和寵辱。當內心中充滿了太多思量和妄想,心靈停滯在生命的表層,太多人因此迷失自己,被利害得失所左右。由此可以想見,小和尚刻意按照「平常心」來修行,無形中成為了另外一種功利心的奴隸。帶著追求「平常心」的心態修行,相信他依然無法輕鬆、自在地體會佛法。

  平常心,就是不做作、不刻意為之的心態。人一旦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就能徹底地擺脫功利心,用一種平常心來對待世事。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此平常淡雅,就是對生活最好的交代。

  有人說,為善不執是平常心,老死不懼是平常心。即便是做了好事,行了善行,一旦心中有了期待,就無法保持平常心了。殷殷期待是一個問題,期待落空又成為另一個問題。人在失望之時,容易惱怒不安,甚至大發雷霆,內心就無法平靜了。

  人和人的相處,難免有不公平和虧欠,能在吃虧時不計較,受屈時不聲張,就是平常心。面對生老病死,怕死者,不心安。人都害怕生病,害怕死亡的來臨,可是,誰又能懂得,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懂得了,接受了,就成了平常心。

  當年,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時,有人向他的母親表示祝賀,說:「有這樣的兒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回答說:「是的。不過,我的另外一個兒子,同樣讓我感到自豪。此時,他正在田裡挖土豆。」

  此謂平常心。榮辱得失不在於他人的評價,而在於內心的衡量。巴爾扎克說:「幸福並不在金碧輝煌的房屋底下。」一種瀟灑自如的生活態度,就構成了平常心的全部。悲傷、快樂都不放在心上,不去為了利益恭維誰,也不會唯唯諾諾,刻意掩飾軟弱或自卑。有了平常心,人就變得簡單。當一個人將生命附屬的東西看輕、看淡之後,享受到的是一種超然的快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