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10-11 16:22:01 作者: 王寧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叫「踢貓效應」,說的是一種因為壞情緒的傳染而導致的惡性循環。故事是這樣的:丈夫在公司挨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後,心情不好的他對著還沒做好晚飯的妻子一頓抱怨。妻子不敢和丈夫爭吵,就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的氣無處可撒,就狠狠踹了一腳身邊打滾的小貓。受驚的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卡車司機趕緊避讓,卻撞傷了路邊的行人……

  於是,一個原本平靜的家庭,頓時變得山雨欲來風滿樓。從丈夫進門的那一刻起,一家人當天的幸福,就因為他的表情被毀了。為什麼進家門那一刻的情緒會產生如此大的「威力」?

  我們可以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首因效應」來解釋這一現象。「首因效應」指的是,人際交往中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會在對方的腦海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家人之間雖然不是第一次見面,但「首因效應」同樣會起作用。因為回家,是你與家人的「再一次見面」,在這次見面中,家人會根據你的表情來判斷你這一天的狀態,並且在接下來的整個晚上,這個判斷都會在腦海里占據主導地位,進而影響著家人的情緒和行為。

  有一位家庭主婦,在她的家庭中,丈夫大方和善,孩子彬彬有禮,整個家庭都充斥著溫馨、和諧的氣氛。表面上看起來,她的家跟別人的家並沒有什麼區別,除了門口掛著的一個寫有「進門前,請拋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的牌子。

  「你用這個牌子提醒爺兒倆真的有用嗎?」有朋友好奇地問。

  她笑著解釋道:「我並不是提醒他們,而是為了提醒我自己。有一次,我在電梯鏡子裡看到一張充滿疲憊的臉,緊鎖的眉頭、憂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一大跳。於是,我開始想,孩子、丈夫看到我這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時,會有什麼感覺?接著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我原來認為都是他們不對,其實,我自己也有原因!第二天,我就寫了一塊牌子釘在門上提醒自己。結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換了一種情緒進家門,把垃圾情緒留在家門之外,留在家裡的,自然只剩下一片平和與溫馨了。由此可見,在這塊小小的牌子後面,隱藏著大大的「面孔管理」學問。我們每一個人在進家門之前,都有必要管理一下自己的面孔。卸掉臉上疲憊、慍怒、憂愁的表情,更換為輕鬆、愉悅與舒展的臉龐。哪怕只是刻意地嘴角上揚,也會給家人的情緒帶來積極的影響,從而給家庭帶來積極的力量。

  一天,兒子剛收到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上面昂貴的學費卻讓人發愁。這時,父親回家,像往常一樣笑著跟妻兒打招呼,並笑著說:「我下崗了。」之後,父親出去找工作總是碰壁,但每天回家,他都會笑著跟家人說「差不多了」。

  父親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時又受了傷,但他回家依然笑嘻嘻地說:「沒事,沒事。」父親的微笑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正能量,家人的心情也很放鬆。後來,一家人苦中作樂地靠著一輛三輪車在集市上擺地攤,終於解決了家裡的經濟問題。

  所以說,無論遭遇多麼不好的事情,也別忘記向自己的家人微笑。如果發現自己的面孔很糟糕,又笑不出來,不如先別著急回家。我們可以在小區的椅子上坐一會兒,嚼一塊口香糖,或是把車停好,聽一下電台的節目……

  以令你感到舒適和放鬆的方式休息片刻,補充一些快樂的能量。先讓自己的情緒變得「OK」,才能帶領全家人一起「OK」!然後,關心一下家人的面孔。人心情不好,自然就會寫在臉上,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如果發現家人的面孔不小心帶了壞情緒,我們不能要求對方「你要笑啊」,而是應該放下手頭的事,及時地給予關懷,這樣許多大事都會變小。

  總之,只要我們能意識到回家時的表情對全家人的影響,從而換一種方式走進家門,就是帶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