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禪

2024-10-11 16:06:42 作者: 宋可書

  上官儀事件過去不久後,武則天更加高調地參與政事,每逢上朝,她都在帘子後面聽政。「垂簾聽政」就這樣形成了,武則天坐得穩如泰山,底下的臣子畢恭畢敬,沒有半點不滿。雖說形式是「垂簾聽政」,可實際上武則天掌握了抉擇權,有她在,高宗皇帝事事要過問武則天的意見。武則天允許,才能真正實施。據《資治通鑑》記載:「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武則天參政已經是公開的事實,並且已經掌握生殺大權,高宗只是在一旁聽政而已,並沒有真正實際參政的意義。從此,天下百姓,滿朝文武都稱武則天和高宗為「二聖」,武則天的政治夢想就這樣實現了。

  武則天與高宗並稱為「二聖」後,不忘了顯示自己與高宗的天威。高宗皇帝曾希望在泰山封禪,泰山封禪一直是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想要實現的願望,然而太宗皇帝因魏徵進諫:「陛下東封,萬國咸萃。」——《貞觀政要》,太宗皇帝便放棄了泰山封禪的想法。高宗即位後,想完成父親太宗的心愿,但因為討伐高麗失敗,這個計劃便擱置下來。武則天此時又向高宗提出泰山封禪,一方面是為了顯示自己與高宗勢均力敵,一方面又是向天下昭告大唐富國兵強。

  據《史記封禪書》張守義《正義》記載:「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中,泰山是最高峰,帝王突顯國家實力時,選擇泰山祭祀,築天壇祭天,此舉稱為「封」,泰山南梁父山上祭祀稱為「禪」。這種封禪儀式意味著皇帝有豐功偉績,上要昭告天神自己的功德圓滿,下要昭告黎民百姓自己功德無量。

  早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並實行了多種制度,為中國統一後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秦始皇東巡縣郡時,召集齊國和魯國的儒生學者到「天下第一山」泰山腳下,舉行了盛大的封禪儀式。秦始皇登山刻石,為自己歌功頌德。

  泰山封禪是非常有政治意義的儀式,武則天抓住這個時機要為自己的地位做一個大的提升。按照舊制度,封禪大典並沒有武則天的位子,從儀式上來說,祭天以皇上為首獻,親王為亞獻,接著就是德高望重的大臣為終獻。祭地以皇上為首獻,皇太后為亞獻,而皇太后只是名義上的亞獻,實際操作權仍然在王公大臣手中。舊制度並沒有讓婦女參與到封禪大典上來。武則天研究過泰山封禪後,決定打破舊制度,規定封禪的新制度。

  

  武則天向高宗提出建議,認為皇太后如今不存在,應該由自己代替這個位置。於是,高宗皇帝採取了武則天的意見,祭地的時候,由武則天為亞獻,太宗嬪妃燕氏為終獻。

  泰山封禪非常隆重,高宗皇帝率領文武百官,武則天率領後宮嬪妃。一路文武百官,六宮同行,車馬雲集,旗幟高揚,場面異常宏偉壯觀。唐代詩人宋之問寫了一首詩《扈從登封途中作》對當時的場面描寫得客觀貼切。

  帳殿郁崔嵬,仙遊實壯哉。曉雲連幕卷,夜火雜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扈從登封途中作》

  皇帝游山時的場面真是壯觀。看天邊的雲彩仿佛把高大的帳幕捲入天空,帳幕被風鼓動,像海水一樣洶湧澎湃。夜晚的燈火通明,影影綽綽排成的長隊好似融入遠方的夜幕中,跟星辰一樣交相輝映,分不清是燈火還是星光。幽暗的山谷中突然冒出千萬的旗幟,文武百官、六宮佳麗的轎子發出的巨大響聲在山間迴蕩。

  武則天和高宗以及文武百官終於來到泰山,他們仰望著泰山的巍峨,終於明白泰山封禪的魅力所在。當地的官員都已經準備就緒,他們開始搭砌圓壇,在壇中放置玉冊,祭祀昊天上帝所用。高宗住持了祭天大典,當日事畢登山,次日又在社首山祭祀地神。祭祀地神是武則天的專場,武則天和燕氏帶領著眾嬪妃獻禮。武則天帶領嬪妃登山時,歌舞奏響,花團錦簇,帳幕皆用錦繡刺成,色彩繽紛,讓人眼前一亮,與高宗的祭天大典相比,又增添了幾分活潑和熱鬧。

  高宗登壇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和獻禮,並且在當日大赦天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