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10-11 15:21:44
作者: 岡田武彥
本書以明末儒學為中心,對王陽明及其門人以及與陽明同時代的儒家湛甘泉的思想做了論述。「明代的儒學思想」,原本是距今十幾年前,筆者的恩師、已故楠本正繼博士接受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研究基金資助而從事宋明思想研究時,作為研究員之一的筆者整理出來的研究成果。恩師的研究成果,在昭和三十七年(1962)以《宋明時代儒學思想的研究》為題出版,而有關「明末儒學思想」這部分則割愛了。所以,本書也可以說是恩師著作的續篇。
近年在國內外的中國思想史研究者中,對於明末思想的研究愈益受到關注。數年前,著者也曾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聘,參加明代思想的研討。爾後,又有幸出席了在伊利諾斯大學舉辦的有世界各地學者參加的明代思想研討會。有關明末思想的資料也在近年陸續出版。更何況,楠本家原本就出自幕末維新時的著名朱子學者楠本端山、楠本碩水兄弟之門,所以恩師家裡收藏了豐富的有關宋明儒學的珍貴資料,九州大學的研究室也搜集了不少資料。這對於筆者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但對明末儒學而言,以往畢竟缺乏系統而充分的研究。這是因為,第一,大概資料不足;第二,不只是朱子學和陸王學,而且還有其他儒家的思想,及其與佛教、道教思想的微妙交錯,要想把握其精神實質是相當困難的。這也許是明末儒學研究不夠充分的主要原因吧!
明末的儒學思想雖然因其殊異性而引人注目,而且人們對近代有革新傾向的陽明學亞流也比較關心和了解,但對於其他流派,則鮮為人知,這實在令人遺憾。實際上,人們如果能從明末思想中,對產生於明末動亂社會並建立在深切體驗基礎上的宋明性學或心學的秘蘊進行開發,就可以挖掘出能為近世儒學思想史增添光彩的僅次於程朱陸王的大儒。況且,他們的思想曾被日本幕末維新的朱王學者所攝取。這些日本學者曾依靠它們踐行了為日本儒學所從未見的真切的體認之學,從而給日本的近世思想打上了鮮明的印記。至於日本的儒學思想史,歷來就有一種不太顧及這些幕末維新時期的朱王學者思想的傾向。其原因之一,或許是對明末朱王學者的思想不太理解的緣故吧!儘管大多數研究者都知道日本古學派思想與明末批判派、復古派思想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但由於對明末思想的理解不充分,因此在對以往的古學派的研究中,不免有隔靴搔癢之感。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因為是筆者年輕時所做的研究,所以未免有些生硬,但基於上述原因,筆者仍大膽予以付梓。在最近出版的明末資料中存在著筆者所未見的新東西,但這也只好留待日後去彌補本書的不足了。再者,在論述明末思想的時候,當然也應該論及明代遺老的思想,但這些在本書中也不能不省略了。讀者對於本書的個別論旨也許會有困惑之感,不言而喻,這是筆者的才學疏淺所致。對此,筆者雖已有意識,但畢竟還是需要懇請讀者諒解的。那是因為,筆者雖然與所研究的思想家有著共同的疑慮和煩惱,但解決思想上課題的過程卻不能完全照原樣訴諸筆端。至於說到深層的研究,筆者所遵循的是這樣的方法:即既從歷史的立場出發,同時相信並運用能夠超越歷史立場的任何方法。
本書若沒有對儒學有著深刻認識和感情的明德出版社社長小林日出夫氏的理解和援助,是難以出版的。而在本書出版時,在校對方面則幸虧有了九州大學助教授佐藤仁氏,以及福田殖、中川嘉彥、吉田公平三位的襄助。為此,謹向諸位表示深切的謝意。
昭和四十五年(1970)七月一日 著者於福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