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王陽明的子孫

2024-10-14 04:51:27 作者: (日)岡田武彥

  錢明著,全文收錄於江蘇古籍出版社刊行的《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上篇《陽明學的形成》中第一章「王陽明的世家及後裔」的第四節「後裔:蕭牆襲爵之爭及家族的衰微」。

  據筆者採訪王詩棠先生得知,當年,王陽明祖父王倫鑑於姚江王氏家族有枝繁葉茂、瓜瓞綿綿之勢,為使傳史有循、修譜有序,特創行輩、分世系,以便按輩傳代,並決定從其孫輩一代開始實行。

  

  該輩分世系共有四十字,即「守正承先業,貽謀裕後昆,忠孝傳家遠,詩書紹澤長;功德千年在,淵源百世宗,熙朝舒泰運,心學誦前芬」。而其長孫王陽明自當為「守」字輩的第一人。該輩分之世系至今已傳至第十八世,進入「紹」字輩。從這四十字的內涵來分析,王倫在確立輩分世系之初,並非一步定位,而是有先後兩個時期,其間至少相隔五十年光景,並各以二十字為定格。前二十字以修身、齊家、治國為本,後二十字則以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為業。而後二十字從字義上窺析,則可能是在王陽明身後由其門人續編《陽明年譜》(簡稱《年譜》)時與王氏後裔共同制定的。

  然姚江王氏剛傳至第二代「正」字輩,便發生了一起「蕭牆之爭」;待傳至第四代「先」字輩和第五代「業」字輩時,又發生了「襲爵之爭」。由於「兩爭」皆出自陽明歿後,且屬財利之爭,故驚動廷宇內外,牽動官署朝野。

  因陽明夫人諸氏不育,「先生(陽明)年四十四,與諸弟守儉、守文、守章俱未舉子,故龍山公為先生擇守信子正憲立之,時年八齡」(《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二《年譜一》)。

  正憲字仲肅,年及弱冠,以陽明軍功,世襲錦衣衛副千戶。嘉靖四年(1525),諸氏謝世,陽明續娶張氏,次年生正億。正億初名正聰,號龍陽,七歲時因外舅黃久庵避諱時相張聰而被更名。陽明晚年得子,喜不自禁,又慮及健康日下,恐身後稚子寡母有失所養,遂托後事於紹興、餘姚諸門生。但由於陽明在征討思田後未能順從權臣桂萼,故卒後萼即奏其擅離職守,明世宗「乃下詔停世襲,恤典俱不行」(《明史·列傳》卷一九五《王守仁》)。陽明後裔因而一度同遭憂難。據《年譜》記載:「先是師殯在堂,有忌者行潛於朝,革錫典世爵。有司默承風旨媒孽,其家鄉之惡少逐相煽,欲以魚肉其子弟。胤子正億方四齡,與繼子正憲離仳竄逐,盪析厥居。」(《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28頁)

  就在這憂患之際,門庭內部也鬧起了風波:「正億外侮稍息,內釁漸萌,深居家扃,同門居守者或經月不得見。」(《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29頁)事情的原委如下:以父軍功世襲錦衣衛副千戶的繼子正憲,時已二十二歲,本該對幼弟攙手相顧,患難與共,但他屢掀事端,禍起蕭牆,一意自立門戶。他不僅趁正億年幼、力弱勢單之機,鬧起了分居析戶的糾紛,而且還伺機迴避擺脫所面臨的外侮之害,四處製造輿論,鬧得王氏家室不得安寧。

  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陽明弟子王臣(字公弼)升任浙江僉事,分巡浙東,插手經紀陽明家事,這起「蕭牆之爭」才稍有收斂。然此時,陽明後裔因停封、停恤,只能算作普通百姓人家了。而年僅七歲的正億,幸有陽明門人商定趨金陵,投奔南京禮部侍郎黃久庵,借舅氏家而居之,才得以安然無恙。後經錢緒山、王龍溪等奔走金陵及浙江天台,徵得黃母太夫人同意,以黃久庵之女許婚正億,以便「憫其孤而撫之」(《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30頁)。同時諸門生商定:「正聰(正億)年幼,家事立親人管理,每年輪取同志二人兼同扶助,諸叔侄不得參撓。為兄者務以總家愛弟為心,以副恩育付託之重;為弟者務以嗣宗愛兄為心,以盡繼志述事之美;為旁親者亦願公心扶植孤寡,以為家門之光。」(《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89頁)

  隆慶元年(1567),以大學士徐階為首的王門臣僚向新登位的穆宗上書,為陽明昭著功爵,遂詔贈新建侯,諡文成,賜祭葬,其後裔亦重行封賞恤典,正億准襲伯爵。

  神宗時,王氏得寵,「萬曆六年冊立為皇后」(《明史·列傳》卷一一四《后妃》)。「神宗問後近屬,時新建伯王正億方貴盛,後欲侈其家世,遂以正億對及」(《黃宗羲全集》),足見正億當時的名聲已相當之大。但正億學問不顯,筆者僅在《金山志》中發現其所作《登金山寺》一首。

  待正億子承勛嗣爵之後,至崇禎初年,在陽明後裔中又發生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爭襲伯爵事件:

  (正億)子承勛嗣,督漕運二十年。子先進,無子,將以弟先達子業弘繼。先達妻曰:「伯無子,爵自傳吾夫。由父及子,爵安往?」先進怒,因育族子業洵為後。及承勛卒,先進未襲死。業洵自以非嫡嗣,終當歸爵先達,且虞其爭,乃謗先達為乞養,而別推承勛弟子先通當嗣,屢爭於朝,數十年不決。崇禎時,先達子業弘復與先通疏辨。而業洵兄業浩時為總督,所司懼忤業浩,竟以先通嗣。業弘憤,持疏入禁門訴。自刎不殊,執下獄,尋釋。(《明史·列傳》卷一九五《王守仁》)

  此案後由寧波府推官李清、紹興府推官鄭瑜和台州府推官張化原會同審理,詳情則由李清記錄於《三垣筆記》中。結果因王業浩之謀,使王先通意外得嗣爵,而王業弘則大受誣屈。故陽明之後,新建伯之爵祿襲承順序如下:王正億─王承勛─王先通─王業泰。(《光緒餘姚縣誌》卷七《蔭封》)

  王承勛,字叔元,以列侯督樞莞董江防,總理漕政,擅作詩歌,「揮灑性靈,淘瀚風骨,固宜以鴻篇巨製,警弇州之座也」(胡應麟《王承勛〈瑞雲樓集〉序》,載《光緒餘姚縣誌》卷十七《藝文上》)。

  王先通字則陽,崇禎十三年(1640)襲封新建伯,掌前軍都督。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農民軍迫近北京,先通守齊化門,「都城破,先通下城巷戰,手刃數人,被執大罵。賊怒,割其舌,含血噴賊,剖其心已,復誅之。福王時附祀旌忠祠」(《嘉慶山陰縣誌》卷十四《鄉賢》)。「子業泰、業耀。泰字士和,福王時襲爵,感泣請終喪報國,許之。明年(1646)留都危,衰服赴難,抵錢塘,會王(清)師南下,執送營中,授其爵。泣曰:『世受國恩,義不改節,得死報君父於地下足矣。』遂死之。」(《光緒餘姚縣誌》卷二十三《王先通》)

  可見,陽明一系按文獻所記應傳至四世,然與其業字輩關係甚密的黃梨洲,不知何故卻發出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而陽明三世而絕」(《光緒餘姚縣誌》卷十七《藝文》)的感嘆。

  萬曆年間陽明後裔中雖有三品以上官銜者多達六人,從而使一時衰微的王氏家族略呈中興氣象,然其後裔在思想文化上有建樹者卻鳳毛麟角。三世孫王承勛尚可稱許外,四世孫王業洵因朝政日黯,不赴科舉,留意祖業,「與黃宗羲、王毓著三人嘗刪《傳習錄》之失實者,重鋅以行」(《嘉慶山陰縣誌》卷十四《鄉賢》)。五世孫王貽樂於康熙初年任藤縣知縣,重為掇拾,編成《王陽明先生全集》十六卷。又因有李卓吾所作年譜而遂以卓吾鑑定題其前,以為依託,故「迥不及原本(指隆慶本《王文成公全書》)之完善也」(《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第176卷,第1566頁)。

  九世孫王篪隱居鄉里,以教授為生,曾為餘姚龍泉井制銘,有「譬如良知,心體本然」「奉為清滌,永厥千年」之句(銘文今尚存原址龍泉山中天閣後),表達了安於貧賤、永守祖業之志。另清人西吳悔堂老人《越中雜識》中尚記有陽明九世孫生員昆泰、昆朝之名(卷下《陵墓》),惜事跡不詳。

  萬曆年後,陽明後裔漸趨衰微,至清康乾年間,已是學脈絕傳,族中再無讀書之人,而大多以商賈為業、傭工為生。至於族中財產,除坐落於紹興光相坊的伯府第系朝廷御建,產權(包括山、地、房)列入官府「防護錄」,作為祭產不准變賣外,其餘各房台門住宅都被陸續變賣殆盡。

  返回總目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