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2024-10-14 04:51:08 作者: (日)岡田武彥

  王陽明曾兩次奏請回鄉養病但未得到朝廷恩准,最後他下定決心於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從廣東省廣州府出發,乘船渡過北江,北上江西。之後,經過上疏中提到的廣東省最北端的韶州府,在南雄府下船,十一月二十五日乘轎越過廣東、江西的邊界梅嶺關。

  越過梅嶺關進入江西省南安府後,王陽明於贛江上游的章江再次登船。當時任職於南安府的門人周積來看望王陽明,對老師的病危狀態感到震驚,立即請大夫為其看病抓藥。但是終究徒勞,船在離南安不遠的青龍鋪停靠後,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時左右,王陽明病逝於船上,享年五十七歲。他臨終時給侍奉於床前的周積留下一句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四《年譜三》)

  這句遺言很好地詮釋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王陽明晚年吟誦的《中秋》(《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這裡的光明是指良知的光輝,他把心之本體比作明月。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還有,黃綰的《陽明先生行狀》(《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七)中有這樣的記載:「廿九日至南康縣,將屬纊,家童問何所囑。公曰:『他無所念,平生學問方才見得數分,未能與吾黨共成之,為可恨耳!』遂逝。」其言語中流露出想和門人一起講學的強烈願望。

  另外,編纂了《年譜》的錢德洪在此後的《遇喪於貴溪書哀感》(《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七)中記載道:

  二十九日疾將革,問侍者曰:「至南康幾何?」

  對曰:「距三郵。」

  曰:「恐不及矣。」

  侍者曰:「王方伯以壽木隨,弗敢告。」

  夫子時尚衣冠倚童子危坐,乃張目曰:「渠能是念邪!」須臾氣息,次南安之青田,實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午時也。

  是日,贛州兵備張君思聰、太守王君世芳、節推陸君府奔自贛;節推周君積奔自南安,皆弗及訣,哭之慟。

  《年譜》中記載說,王陽明臨終時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遺言,但是其他版本的年譜中有的並未收錄這句遺言。例如,李卓吾編著的《王陽明先生年譜二卷》中就省略了這句話。東正堂認為如此重要的言辭卻沒有記載,的確是李卓吾的過失,因此憤慨地表示「我很懷疑李卓吾是不是學識尚淺」(《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五《年譜二》)。

  但是,在黃綰的《陽明先生行狀》中也僅僅記載了王陽明臨終時「平生學問方才見得數分,願與吾黨共成之」的願望。到底「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否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想來也是令人懷疑的。但是,至少可以確定王陽明生前說過類似的話,這可以從前文提到的《中秋》一詩中得到印證。如此說來,黃綰所記述的遺言也許是事實吧。

  不論怎樣,通過了解哲學鴻儒逝世時的情形,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他的學問宗旨和學術精神。例如七十一歲去世的朱熹,直至去世前三天還在修正《大學章句·誠意章》的句子,讓弟子抄寫。因為朱子的治學態度,他留給弟子的遺言就成了「下苦功夫」。不誇張地說,比較一下王陽明和朱熹辭世時的言語,就能夠很容易看清朱、王二人學術宗旨的不同之處。

  東林黨博學鴻儒高忠憲(高攀龍)是明末新朱子學的學者,因為其在學術方面造詣很深、富有涵養且有堅貞的操守,而被公認為東林諸儒中首屈一指的學者。高忠憲因為遭受非東林黨的迫害,嚴寒中投入自家水池自殺身亡。據說高忠憲死時筆直地傲立在水中,一隻手放在岸邊,另一隻手捂在胸前,帽子沒有打濕,口中也沒有含一滴池水,從容赴死。劉念台知道後深為感動,說學力不夠堅定的話,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在明朝滅亡之際,劉念台也毅然絕食,以身殉國。在絕食的二十天裡,有十三天滴水未沾。他將後事託付給子孫,一邊流淚一邊說:「胸中有萬斛淚,半灑之二親,半灑之君上。」

  其間,有弟子問:「先生此苦奈何?」念台指著胸口說:「孤忠耿耿。」

  還有弟子問:「今日先生與高先生丙寅事相類,高先生曰『心如太虛,本無死生』。先生印合何如?」念台答道:「微不同。非本無生死,君親之念重耳。」(以上均出自《劉子全書·年譜》)這些大儒臨終時的情形和言辭,對於立志學習儒學的人來說有極為深刻的意義。

  王陽明在歸鄉的船中成為不歸客,這著實讓人悲傷遺憾。但是,正如前面所說,大約四十年前,王陽明曾夢到伏波將軍馬援。馬援曾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如此看來,這或許也是「三征」歸來的王陽明的遺願。另外,王陽明自己也正如在《啾啾吟》中所吟的「人生達命自灑脫」一樣,進入了忘我的境界了吧。

  《年譜三》以及錢德洪的門人程輝撰寫的《喪記》(《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七)都記錄了王陽明死後直至其靈柩被送回故里安葬的情況。

  贛州兵備門人張思聰追至南安,迎入南野驛,就中堂沐浴衾斂如禮。先是先生出廣,布政使門人王大用備美材隨舟。思聰親敦匠事,鋪梱設褥,表里裼襲。門人劉邦采來奔喪事。

  十二月三日,思聰與官屬師生設祭入棺。

  明日,輿櫬登舟。士民遠近遮道,哭聲震地,如喪考妣。至贛,提督都御史汪鋐迎祭於道,士民沿途擁哭如南安。至南昌,巡按御史儲良材、提學副使門人趙淵等請改歲行,士民昕夕哭奠。

  八年己丑正月,喪發南昌。是月連日逆風,舟不能行。趙淵祝於柩曰:「公豈為南昌士民留耶?越中子弟門人來候久矣。」忽變西風,六日直至弋陽。先是德洪與畿西渡錢塘,將入京殿試,聞先生歸,遂迎至嚴灘,聞訃,正月三日成喪於廣信,訃告同門。是日,正憲至。初六日,會於弋陽。初十日,過玉山,弟守儉、守文,門人欒惠、黃洪、李珙、范引年、柴鳳至。

  二月庚午,喪至越。四日,子弟門人奠柩中堂,遂飾喪紀,婦人哭門內,孝子正憲攜弟正億與親族子弟哭門外,門人哭幕外,朝夕設奠如儀。每日門人來吊者百餘人,有自初喪至卒葬不歸者。書院及諸寺院聚會如師存。

  ……

  十一月,葬先生於洪溪。是月十一日發引,門人會葬者千餘人,麻衣衰屨,扶柩而哭。四方來觀者莫不交涕。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蘭亭五里,先生所親擇也。(《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四《年譜三》)

  王陽明死後,那些嫉妒他功績的人並未停止對他的詆毀。

  嘉靖八年(1529)二月,輔臣桂萼上奏說,王陽明未待朝命,擅離職守。明世宗因此勃然大怒,決定進行朝議,結果便下了一份輕率的詔書:停止王陽明爵位的世襲,不封諡號,並將陽明學斥為偽學而加以禁止。詔書不僅不認可王陽明討伐平定廣西叛亂之功,而且還給以嚴厲懲罰。

  關於這一點,王陽明的講友湛甘泉在為王陽明寫的《陽明先生墓志銘》(《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七)中寫道:「不及命下,亦命也。」就是說王陽明沒有獲得朝廷的命令就返鄉,是天命。

  針對處罰王陽明的詔書,黃綰立即上書替他辯護。

  首先,他提出王陽明有四大功績:平定宸濠之亂、討伐南贛叛賊、平定思田之亂、討伐八寨亂賊。這些都是為國除患、不可抹殺的功績。

  其次,他認為陽明學有三個主要部分,即致良知、親民、知行合一,這些學說均來源於先賢的言論,屬孔門正傳,要想廢除此學說是行不通的。然而,這份上疏並未被採納。(《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四《年譜三》)

  順便提一下,嘉靖十年,王陽明的兒子正億四歲時,黃綰成為他的岳父,給他提供庇護。因為桂萼剝奪了王陽明的一切名譽後,地方官便落井下石,企圖設法加罪於王陽明一家,附近的地痞也想欺負他們。王陽明的門人黃弘綱(字正之)出於擔憂,便與升任南京禮部侍郎的黃綰商量,黃綰於是決定將自己的幼女嫁給正億。錢德洪和王龍溪擔任紅媒,另一位王陽明的高足王艮則送去了彩禮。翌年,正億移居南京。(《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五《年譜附錄一》)

  由於桂萼的彈劾,陽明學被斥為偽學而遭到嚴禁。王陽明的高徒薛侃受到譴責,甚至不敢在京師談論陽明學。儘管如此,王陽明的門人中仍有一些有志之士致力於陽明學的傳播。他們在各地建立書院、精舍,舉辦講會,並在陽明祠或報功祠祭祀王陽明。

  下面簡述一下《年譜附錄一》中的有關記載。

  嘉靖九年五月,薛侃於杭州府城南十里天真山麓建天真精舍,祭祀王陽明。嘉靖六年九月,王陽明奔赴廣西省途中,錢德洪與王龍溪隨行至此,極力向王陽明誇讚天真山,說想在此建書院。王陽明給他們二人寫詩表示讚許。嘉靖十一年正月,時任大學士的方獻夫在京師聚集志同道合之士。因為前一年黃綰進京述職,錢德洪與王龍溪也進京參加殿試,此次聚會共聚集了四十多名門人。其後也相約定期在慶壽山房集會。

  嘉靖十三年正月,鄒守益在江西省吉安府安福縣建復古書院祭祀王陽明。如前所述,嘉靖五年劉邦採在故鄉安福聚集志同道合之士結成「惜陰會」,王陽明寫下《惜陰說》(《王文成公全書》卷七)表示讚許,並告誡說致良知的功夫一刻也不容緩。同年因「大禮議之爭」遭貶謫的鄒守益在流放地南直隸省廣德州設復古書院,他在給弟子講學時,為教化民風而作《諭俗禮要》,得到了王陽明的讚賞。後來,鄒守益辭去南京國子監祭酒一職,回到故鄉安福,與劉邦采等人共同修建了復古書院。此時,連山、復真書院也成立了,以此地為中心,同好集會在各地相繼興盛起來。

  嘉靖十三年三月,浙江省衢州府西安縣的王璣率眾門人請求錢德洪與王龍溪定期舉辦講會,以學習王陽明的遺訓。後來,又借李遂成為衢州府知府之機,眾門人在衢山腳下建講舍祭祀王陽明。後來眾門人又在該府龍游縣創設水南會、蘭西會,舉辦講會,與天真精舍遙相呼應。此地士民保留了王陽明的遺風,每個季節都會赴龍場祭祀王陽明,或者在家中遙想龍場而拜。同年五月,就任貴州省巡按監察御史的王杏聽說此事後深受感動,在貴陽府建王陽明祠追崇王陽明。

  嘉靖十四年,就任南直隸省巡按監察御史的曹煜在該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上建仰止祠祭祀王陽明,因為王陽明曾多次到此遊玩。鄒守益為此募集捐款,購置了祀田。

  嘉靖十五年,浙江省巡按監察御史張景與提學僉事徐階重修了天真精舍,併購置了祀田。當時,已經升任禮部尚書的黃綰為此寫下《碑記》,其中寫道:「今日書院之創,非徒講學,又以陽明先生之功也。」

  王陽明在出征平定思田之前的數年裡,曾在故鄉越地陽明書院講學。因此,嘉靖十六年十月,浙江省巡按監察御史周汝員與紹興府知府湯紹恩在陽明書院樓門前建新建伯祠,掛王陽明肖像,每年春秋兩季,聚集官員舉行祭祀事宜。同年十一月,僉事沈謐在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以北四十里的文湖湖畔建立書院祭祀王陽明。沈謐讀了《傳習錄》後深受打動,但是此時王陽明已經出征廣西省,沈謐只好跟隨薛侃學習王陽明的學說。沈謐後來成為江西省僉事,又在南贛各地建立了陽明祠。

  嘉靖十七年,王陽明去世後整整十年,浙江省巡按監察御史傅鳳翔在餘姚龍泉山龍泉寺中天閣上方建陽明祠,每年春秋舉辦祭祀活動,因為王陽明曾在此講學,取名「龍山會」。

  嘉靖十八年,徐階就任江西省提學副使,在洪都(江西省南昌府)建仰止祠祭祀王陽明。鄒守益、劉邦采、李遂、陳九川等眾多門人都曾參與此地舉辦的講會。同年,江西省吉安府廬陵縣的士民建立報功祠祭祀王陽明。當初王陽明從流放之地龍場釋放後,被任命為此地知縣,不久後宸濠之亂時又在此地興起義兵,因此得到眾多士民的仰慕。

  嘉靖十九年,周桐等人在江西省金華府永康縣西北的壽岩建書院祭祀王陽明,有一百多人前來參加講會。

  嘉靖二十一年,范引年在浙江省處州府青田縣建混元書院祭祀王陽明。因為范引年在作為教事講課時提到了王陽明,門人們恭恭敬敬地提出想學習王陽明的學說。書院中堂掛有王陽明肖像,又建仰止祠,錢德洪寫下《碑記》。不久,浙江省提學副使阮鶚將書院增修,命名為心極書院,並請王龍溪寫下《碑記》。

  嘉靖二十三年,湖廣省辰州府同知徐珊在辰州府阮陵縣建虎溪精舍祭祀王陽明,請鄒守益寫了《精舍記》。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朱衡等同仁在江西省吉安府萬安縣建雲興書院祭祀王陽明。同年九月,陳大倫在廣東省韶州府建立了明經書院。

  嘉靖二十九年正月,史際在南直隸省應天府溧陽縣建嘉義書院祭祀王陽明,邀請錢德洪前來舉辦講會,來參加講會的人每每不下百餘人。

  嘉靖三十年,貴州省巡按監察御史趙錦在龍場建立了陽明祠。

  次年,提督南贛都御史張烜將嘉靖初年官兵在江西省贛州府城內郁孤台所建的陽明祠與報功祠予以修復,並在城內東部建義泉書院,南部建正蒙書院,西部建富安書院與鎮寧書院,北部建龍池書院講授學問。王陽明仙去之地江西省南安府青龍鋪本來建有聖廟,後來有人相信了京師傳來的流言蜚語,將其轉移到城中陋屋。因此,兵備僉事沈謐將聖廟遷回原處,並修復了門樓等建築。

  嘉靖三十二年,沈謐修復了江西省贛州府信豐縣的陽明祠。贛州府是王陽明徵討南贛賊匪的主戰場,本來府內十一縣都建有陽明祠,因為信豐縣的陽明祠被人破壞,沈謐才將其修復。同年三月,有人對江西省南安府南康縣的陽明祠提出異議,並將王陽明像移到其他祠中,因此沈謐改建陽明祠,又命人舉行報功典禮。同一時期,贛州府安遠縣知縣吳卜相認為本縣沒有陽明祠是自己的責任,於是命人修建。門上書寫有報功祠,中堂掛上了仰止堂的牌匾。同年四月,贛州府瑞金縣知縣張景星也建立了陽明報功祠。同年六月,南安府崇義縣知縣王廷耀也在縣學東隅修建了陽明祠。王陽明在征討南贛賊匪中的橫水、桶岡賊匪時,以賊窩橫水鎮為中心,從周邊的上猶、大庾、南康三縣中劃地,新設崇義縣,因此,城中居民各家各戶都供奉著王陽明像。

  嘉靖三十三年,南直隸省巡按監察御史閭東與該省寧國府知府劉起宗在寧國府涇縣大溪西部的水西建水西書院祭祀王陽明。

  嘉靖三十五年,湖廣省兵備僉事沈寵在該省黃州府蘄州縣麒麟山的崇正書院建仰止祠祭祀王陽明。

  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南直隸省提學御史耿定向與寧國府知府羅汝芳在該府宣城縣建志學書院祭祀王陽明。錢德洪與王龍溪先後曾在上述水西書院和志學書院講學,據說參會之人達兩百多名。

  嘉靖四十三年,江西省巡按監察御史成守節重修了前文提到的徐階在洪都創建的陽明仰止祠。

  如上可見,世宗嘉靖年間,雖然禁學之風甚嚴,但是王陽明門人中的有志之士不顧利害得失,四處建立陽明祠,傳播陽明學。

  世宗於嘉靖四十五年(1566)駕崩,穆宗即位後,天下太平,世風大變。穆宗在登基詔書中寫道:「病故大臣有應得恤典贈諡而未得者,許部院科道官議奏定奪。」因為世宗臨終時,下了一道遺詔,對自己的弊政表示後悔。草擬這封遺詔的便是當時擔任首輔、深受世宗信任的徐階。

  徐階曾參與修建過祭祀王陽明的仰止祠,為恢復王陽明的名譽做出了很大貢獻。

  徐階為響應穆宗的登基詔書而上《辨明功罰疏》(《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八),疏中就王陽明的問題發表了如下述評:「筮仕三十餘年,揚歷中外,所至有聲。而討江西宸濠之叛,平廣西思恩、田州及斷藤、八寨之賊,功烈尤著。且博極經史,究心理學,倡明良知之訓,洞暢本源,至今為人士所宗。不幸其歿也遽為忌者疏論,遂削去伯爵並恤典贈諡,迄今人以為恨。」

  穆宗採納了這封上疏,於隆慶元年(1567)五月,下詔追封王陽明為新建侯,諡號文成。

  不過,在《王文成公全書》中徐階寫的序文後,附有皇帝誥命,其日期為十月十七日。隆慶二年(1568)六月,穆宗皇帝又下詔命,允許王陽明之子正億繼承其父當初的新建伯爵位並世襲之。(《年譜附錄一》)

  前面多次提到,儘管王陽明建立了舉世無雙的大功,但命運極其坎坷,一生苦於顛沛流離,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能遇到明君和賢臣。從貶謫龍場到平定宸濠之亂後的武宗及其輔臣,從在故鄉越地遭受困窘到明知他疾病纏身卻派他去平定廣西叛亂期間的世宗及其輔臣,如果沒有這些人在暗中迫害該有多好啊。

  在這裡借用東正堂的一句話,真正是「為先生,也為天下深深痛惜不已」(《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三《奏疏·公移三·思田書》)。

  之後,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王陽明從祀於孔廟。明代約三百年的歷史中,從祀之人只有薛敬軒、胡敬齋、陳白沙與王陽明四人。這也表明,陽明學承繼先聖,為世人公認,應傳揚後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