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

2024-10-13 15:58:34 作者: (日)岡田武彥

  二月,因憂慮武宗車駕不回京師,抵達九江府的王陽明心緒不寧。王陽明檢閱兵卒,並遊歷了東林寺、天台、講經台等地。在返回南昌之前的這段時間裡,王陽明應景賦詩,寄情山水。

  到達廬山後,王陽明遊覽了東林寺,回想起晉朝高僧慧遠(遠公)和陶淵明,心思飛馳到了仙境中,於是作《廬山東林寺次韻》(《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詩一首。

  東林日暮更登山,峰頂高僧有蘭若。

  雲蘿磴道石參差,水聲深澗樹高下。

  遠公學佛卻援儒,淵明嗜酒不入社。

  我亦愛山仍戀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我歌白雲聽者寡,山自點頭泉自瀉。

  月明壑底忽驚雷,夜半天風吹屋瓦。

  

  東林寺是慧遠曾經隱居的寺廟。當年慧遠與諸僧諸儒一同結社,稱為白蓮社,修習佛道。雖然也曾有人勸陶淵明一起入社,陶淵明卻說自己嗜酒,無法遵守佛道的戒律,所以沒有入社。但據說慧遠與陶淵明的交往一直很密切。

  途中,王陽明又造訪了廬山的開先寺。眼見美景,王陽明詩興大發,作《游廬山開先寺(一)》(《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僻性尋常慣受猜,看山又是百忙來。

  北風留客非無意,南寺逢僧即未回。

  白日高峰開雨雪,青天飛瀑瀉雲雷。

  緣溪踏得支茆地,修竹長松覆石台。

  第一句「僻性尋常慣受猜」,說的是因為自己性格偏執,所以受到了許泰、張忠等人的猜忌,但如今自己對此已習以為常了。

  此時,王陽明又作《又次壁間杜牧韻》(《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盡享詩人雅興。

  春山路僻問歸樵,為指前峰石徑遙。

  僧與白雲還暝壑,月隨滄海上寒潮。

  世情老去渾無懶,遊興年來獨未消。

  回首孤航又陳跡,疏鍾隔渚夜迢迢。

  此外,王陽明又訪問了位於廬山五老峰麓的朱子學聖地白鹿洞書院(因朱子的《白鹿洞書院揭示》而揚名),他沉醉於懷古之情中,將與天地自然冥合的心情,吟唱到了《白鹿洞獨對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中。

  五老隔青冥,尋常不易見。

  我來騎白鹿,凌空陟飛

  。

  長風卷浮雲,褰帷始窺面。

  一笑仍舊顏,愧我鬢先變。

  我來爾為主,乾坤亦郵傳。

  海燈照孤月,靜對有餘眷。

  彭蠡浮一觴,賓主聊酬勸。

  悠悠萬古心,默契可無辯!

  自鄱陽湖泛舟逆贛江而上至豐城時,因風勢強勁,王陽明不得不碇泊所乘之舟。此時,王陽明想起去年與朱宸濠大戰之前自己曾被當地的南風所阻,後向上天祈禱終於喚來北風之事,不由得追思起臥薪嘗膽、三千越甲終吞吳的越王勾踐,射中齊桓公腰帶但後來助齊桓公成為一代霸者的管仲,將兵書《三略》傳授給張良的黃石公,還有本為勾踐謀臣,後來離開越國,積累下巨萬之財的陶朱公范蠡等先人,吟下了《豐城阻風》(《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

  北風休嘆北船窮,此地曾經拜北風。

  勾踐敢忘嘗膽地?齊威長憶射鉤功。

  橋邊黃石機先授,海上陶朱意頗同。

  況是倚門衰白甚,歲寒茅屋萬山中。

  王陽明在《江上望九華不見》(《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的最後兩句中吟道:「駕風騎氣覽八極,視此瑣屑真浮漚。」他表述了若能像乘風觀覽大地的列子一樣駕風馭氣,飽覽全世界的話,那麼世間之事也會變得如同海上泡沫一般虛無縹緲,由此尋求到莊、列般的超越意境。

  此時,門人江生和施生二人與醫官陶埜一同冒著雷雨雲霧,造訪了山中的寺廟,而世人卻對他們這種超凡脫俗的行為評價不一。

  對此,王陽明作《江施二生與醫官陶埜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戲作歌》(《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詩一首,反過來批判了那些只知道追求名利的世人。詩中所吟「歸與歸與吾與爾,陽明之麓終爾期」一句,贊同了江、施二生的癲狂。

  此外,在《游九華道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中,王陽明表明了希望能夠生活在陶淵明所描述的桃花源里的心愿。而後他又創作了《重遊無相寺次韻四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其中第四首詩中有如下詩句:「瀑流懸絕壁,峰月上寒空。鳥鳴蒼澗底,僧住白雲中。」如此詩情,完美地展現了詩人王陽明的情懷。

  王陽明又攀登了廬山的蓮花峰,蓮花峰山腳下有宋學之祖周敦頤的書院。被詩人、書法家黃山谷評為「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的周敦頤,曾經創作了闡述君子境地的《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及其門人程顥,是王陽明最為崇敬的兩位儒者。登上蓮花峰後,王陽明追思起周敦頤,對其心境的憧憬自不必說,於是吟《登蓮花峰》(《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表達自己的情懷:「蓮花頂上老僧居,腳踏蓮花不染泥。夜半花心吐明月,一顆懸空黍米珠。」

  詩中第二句就像《愛蓮說》中所說,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散發清香;而第三句則將由蓮花峰上看到明月升起時的景象,比喻成蓮花花心之美;而在第四句中,通過將明月比喻成黍米或者米粒一樣渺小,來表現蓮花峰秀拔的山姿。

  王陽明再次訪問無相寺,作《重遊無相寺次舊韻》(《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再次表達了王陽明對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仙境的仰慕之情。

  此外,王陽明攀登了九華山的各個山峰,但直到攀登雲峰山時,他才得知九華山有九十九座山峰。得知這奇中之奇後,王陽明大喜,作《登雲峰望始盡九華之勝因復作歌》(《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

  九華之峰九十九,此語相傳俗人口。

  俗人眼淺見皮膚,焉測其中之所有?

  我登華頂拂雲霧,極目奇峰那有數?

  巨壑中藏萬玉林,大劍長槍攢武庫。

  有如智者深韜藏,復如淑女避讒妒。

  暗然避世不求知,卑己尊人羞逞露。

  何人不道九華奇,奇中之奇人未知。

  我欲窮搜盡拈出,秘藏恐是天所私。

  旋解詩囊旋收拾,脫穎露出錐參差。

  從來題詩李白好,渠於此山亦潦草。

  曾見王維畫輞川,安得渠來拂纖縞?

  詩中的倒數第五句、第六句,借用趙國遭到秦國進攻,在趙國公子平原君為了請求援軍前往楚國時,門下食客毛遂自薦,欲陪同前往,成為「囊中之錐」的故事(《史記》),詠嘆九華山的奇景實在是無法以小小的詩囊來容納的,不管怎樣讚美,都會有所疏漏。

  而在詩的最後兩句,王陽明說,希望能夠請王維來畫一畫九華山。王維是盛唐時期的詩人、畫家、政治家,被視為擅長山水畫的南畫之祖。輞川位於長安郊外,王維曾於此地建造別墅,在享受詩歌雅興的同時,還留下了《輞川圖》的畫作。同時,在倒數第三、第四句詩里,王陽明也指出唐代的李白沒有寫過有關九華山的詩篇。

  宸濠之亂前後,王陽明吟唱心境的「江西詩」中並沒有太多重要的思想詩。然而,因為下述的《書汪進之太極岩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是極為重要的理詩(哲學詩),所以儘管之前也曾提及過,這裡還是再來說明一番。

  一竅誰將混沌開?千年樣子道州來。

  須知太極元無極,始信心非明鏡台。

  ﹡

  始信心非明鏡台,須知明鏡亦塵埃。

  人人有個圓圈在,莫向蒲團坐死灰。

  如前所述,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混沌」,出自《莊子·應帝王》篇,說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為了報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恩義,因為混沌沒有人的七竅,所以幫助他日鑿一竅,七天之後,混沌最終被鑿死。其中所蘊含的寓意就是,即便以俊敏的良知來分析混混沌沌、未曾分化的事物,最終也無法得其本體。

  而在一千年之後,為混沌鑿竅的典型的愚昧之人,就是出生於湖廣省永州府道州的宋學之祖周敦頤。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將生成萬物的宇宙本體說成是「無極而太極」,認為《周易》中所提到的太極是無極,無極才是抽象的實在。

  說起來,心本無極,並非神秀所說的那樣是一種有形的「明鏡台」。事實上,明鏡台的根本也是塵埃。心,其實就如同周濂溪所畫的〇(圓圈),每個人天生就擁有它。而王陽明說,在蒲團上坐禪,耽於三昧,追求死灰一般境界的行為,是無法尋求到此心的。雖然這是一首批判禪的詩,但此時王陽明引用了周敦頤的「無極太極」論,覺察到每個人都具有可喻之為明月的良知。

  此時的王陽明,堅信自己擁有看破佞臣權謀的銳利眼光和應對人情世故的篤定智慧。因此,他寫下了下述這首《勸酒》(《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

  毛髮暗從愁里改,世情明向笑中危。

  春風脈脈回枯草,殘雪依依戀舊枝。

  謾對芳樽辭酩酊,機關識破已多時。

  由此可見,當時王陽明已經開始對良知抱有信念。

  其後,王陽明又遊覽了九華山的化城寺。他追憶起十九年前遊覽九華山時遇到問路的道者,於是吟唱了懷舊之情,闡述了現在的境地與當年到訪時有所不同。《重遊化城寺》(《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兩首詩便講述了王陽明當時寧靜的心境。

  愛山日日望山晴,忽到山中眼自明。

  鳥道漸非前度險,龍潭更比舊時清。

  會心人遠空遺洞,識面僧來不記名。

  莫謂中丞喜忘世,前途風浪苦難行。

  ﹡

  山寺從來十九秋,舊僧零落老比丘。

  檐松盡長青冥干,瀑水猶懸翠壁流。

  人住層崖嫌洞淺,鳥鳴春澗覺山幽。

  年來別有閒尋意,不似當時孟浪遊。

  上述詩文第一首里提到的「會心人」,指的就是十八年前即弘治十五年(1502),王陽明三十歲造訪九華山時遇到的問路的道者蔡蓬頭。此外,第一首詩的最後一句「前途風浪苦難行」,儘管表明了自己正以「閒尋之意」享受仙境,但也透露出王陽明處境的苦澀。而所謂「中丞」,就是對擔任巡撫職務之人的俗稱,王陽明以此自稱。當時,王陽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任巡撫江西。

  弘治十五年(1502),三十一歲的王陽明遊覽九華山時,因陰霧所擾,未能欣賞到奇觀。而後雖因驅馳於兵馬之間,無法週遊,但幸而此次軍務閒暇時的遊覽深受上天眷顧,得以在壯觀的景觀中享受到登仙之境的美妙。

  為此,王陽明作《弘治壬戌嘗游九華值時陰霧竟無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復往游之風日清朗盡得其勝喜而作歌》(《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長詩一首。

  昔年十日九華住,雲霧終旬竟不開。

  有如昏夜入寶藏,兩目無睹成空回。

  每逢好事談奇勝,即思策蹇還一來。

  頻年驅逐事兵革,出入賊壘衝風埃。

  嘗恐晝夜不遑息,豈復山水能徘徊。

  鄱湖一戰偶天幸,遠隨歸凱停江隈。

  是時軍務頗多暇,況復我馬方虺隤。

  舊遊諸生亦群集,遂將童冠登崔嵬。

  先晨霏靄尚冥晦,卻疑山意猶嫌猜。

  肩輿一入青陽境,忽然白日開西嶺。

  長風擁彗掃浮陰,九十九峰如夢醒。

  群巒踴躍爭獻奇,兒孫俯伏摩其頂。

  今來始識九華面,恨無詩筆為傳影。

  層樓疊閣寫未工,千朵芙蓉抽玉井。

  怪哉造化亦安排,天下奇山此兼併。

  攬衣登高望八荒,雙闕下見日月光。

  長江如帶繞山麓,五湖七澤皆陂塘。

  蓬瀛海上浮拳石,舉足可到虹可梁。

  仙人為我啟閶闔,鸞軿鶴駕紛翱翔。

  從茲脫屣謝塵世,飄然拂袖凌蒼蒼。

  在這首長詩中,王陽明全方位地吟唱了巍巍九華連山的風景及周圍雄偉壯麗的景觀,詩人的豪邁情懷也躍然紙上。詩中第十六句吟道「遂將童冠登崔嵬」,這一句與寫下《登雲峰二三子詠歌以從欣然成謠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時的情形相同,王陽明應當是帶著兩三名年輕門人一同遊覽九華山的。

  而當時王陽明的心境,要比孔子的門人曾點帶著五六名冠者(青年)和六七名童子,浴於沂水,乘涼舞雩台,詠歌而歸的脫俗境界更加優美。此外,王陽明在最後的六句中,精彩地吟唱了仙境的美好。

  隨後,王陽明又攀登了齊山(南直隸省池州府貴池縣南,現在的安徽省境內),賦詩二首,為《春日游齊山寺用杜牧之韻》。晚唐詩人杜牧曾經攀登此山,並吟誦詩歌。該山西側有齊山湖。《春日游齊山寺用杜牧之韻》這兩首詩讀起來讓人感覺王陽明似乎都成了隱者。

  而在《賈胡行》一詩中,王陽明引用西域商人賈胡因吝惜其明珠,剜開身體將明珠藏於體內而死之事,表明追求名利的行為無異於剜體藏珠。王陽明堅決反對為身外之物而消耗身心的行為。

  此外,在《送邵文實方伯致仕》一詩里,王陽明闡述了希望能夠儘快致仕,掙脫功名富貴的束縛,逍遙生活於自然之中的願望。(以上詩文皆出於《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憂民疾苦

  正德十五年(1520)二月,王陽明回到了南昌。然而,從正德十四年(1519)的三月到七月間,江西一直沒有降過雨,田裡的禾苗全部枯死,再加上宸濠之亂的爆發,所以一部分民眾也趁機作亂。王陽明盡心盡力想讓百姓的生活安定下來,計劃懇請朝廷賜下恩惠。

  然而,王陽明看到的是官吏不斷前來督促租稅。在三月二十五日的奏摺里,王陽明講述了百姓的疾苦,強烈要求免除租稅,呈上了《乞寬免稅糧急救民困以弭災變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三)。

  寬恤之虛文,不若蠲租之實惠;賑濟之難及,不若免租之易行。今不免租稅,不息誅求,而徒曰「寬恤賑濟」,是奪其口中之食,而曰:「吾將療汝之飢。」

  朱宸濠窮凶極惡、橫徵暴斂帶來的影響,在江西省南昌府的南昌、新建兩縣表現得尤為嚴重。王陽明與巡按江西監察御史唐龍調查了實際情況,於五月十五日上奏了《計處地方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三)。

  在這篇奏摺里,王陽明引用了《大學》的「財散則民聚」、《書經》的「守邦在眾」、《周易》的「聚人曰財」等先哲名言,講述國政的要諦在於民生的安定。王陽明將朱宸濠之前強占的民田變賣為銀錢,代替百姓上繳租稅,百姓的疾苦也稍稍減輕了一些。

  與前一年的大旱不同,正德十五年由春至夏,江西省各地連降大雨,爆發了數十年不遇的洪水,公私住房被沖毀者眾多,農田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對百姓來說,這是繼朱宸濠的橫徵暴斂、旱災和武宗率軍親征南巡之後的又一大災害。

  因此,王陽明又在五月十五日同一天裡,列舉了自己的四大罪狀:

  一、宸濠之變,勞聖駕親征,朝廷之政令閼隔,四方之困憊日深;

  二、不能直言極諫以悟主聽;

  三、聚斂征索為計,而不知日積小民之怨;

  四、上不能有裨於國,下不能有濟於民,坐視困窮,淪胥以溺。

  此外,王陽明說自己重病纏身,不堪重任,於是上交了自劾奏摺《水災自劾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三)。之所以會上奏這樣的自劾文,是因為武宗的車駕依舊停留在南京,王陽明希望能以水災的事實令武宗醒悟,請武宗關心民生。

  六月,王陽明前往贛州。同月十四日,自章口前往玉笥的火秀宮。十五日,宿於雲儲。十八日前往吉安,游青原山,和北宋詩人黃山谷的詩韻詠詩一首,篆刻碑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