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裡逃生
2024-10-13 15:57:54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五日,王陽明受領了鎮壓福州三衛叛軍的敕命,前往福建的官衙。九日,王陽明率軍離開贛州,沿著贛江北上,由於水路不暢,十五日才抵達豐城縣(隸屬江西省南昌府)的黃土腦。豐城縣距離寧王盤踞的南昌府城僅有一百二十里。
此時,王陽明接到豐城知縣顧佖以及沿途的地方總甲(地方民兵組織首領)的報告,得知寧王突然叛亂,如果繼續北上的話,會很危險。
在叛亂中,巡撫、都御史孫燧和按察副使許逵遇害,巡撫府、三司和府縣的大小官員,凡有不從寧王命令者,盡皆遭到逮捕,各衛門的印信也全部被沒收,倉庫中的物品被劫掠一空。寧王非常狂妄,揚言一方面要率領強大的水軍沿長江而下攻占南京,另一方面則分兵北上。寧王的狂言令世人異常震驚。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王陽明於六月九日離開贛州,火速北上。因為六月十三日寧王大壽,王陽明本當出面慶賀,可是當他行至吉安府時,突然想起自己忘記帶官印,於是便派中軍官返回贛州去取,所以就遲了幾天,未能趕去給寧王賀壽。如果當時王陽明也前去賀壽的話,那麼或許他也會遭遇和孫燧、許逵一樣的不幸。
對於此事,東正堂也感嘆道:陽明先生虎口脫險,未遭孫燧、許逵同樣之虐殺,且即刻率軍返吉安,倡舉義兵,遂成擒宸濠之功。此亦先生之高運,也有天意不想亡明之故。(《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五《年譜二》)
然而,此時王陽明麾下的軍士,只有疲弱士卒百餘名而已,所以不敢輕舉妄動。若馳奔贛州興舉義兵的話,距離又太遠。因此,王陽明打算先返回吉安府,希望能在吉安制定戰略部署,暫且牽制住寧王。可是不巧南風勁吹,舟行無以南歸。對於當時的狀況,《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記載道:
先生命取辨香,親至船頭,焚香望北再拜曰:「皇天若哀憫生靈,許王守仁匡扶社稷,願即反風。若天心助逆,生民合遭塗炭。守仁願先溺水中,不望餘生矣。」言與淚下,從者俱感動。祝罷南風漸息,須臾檣杆上小旗飄揚,已轉北風。
也就是說,王陽明當時對天祈禱,使得上天颳起了讓他可沿贛江南下到吉安府的北風。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之前雖然也曾提到過王陽明對天祈禱之事,但在這裡還是簡單介紹一下。比如,正德五年(1510),王陽明從流謫的蠻荒之地龍場釋放出來,出任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在任期間恰逢縣城內發生大火,燒毀千餘戶人家,王陽明也曾對天祈禱,而後風向改變,大火才得以熄滅。
在此之前,弘治十六年(1503),王陽明三十二歲時,也曾應浙江紹興府佟太守之邀,為飽受旱災之苦的百姓寫下祈雨祭文,於會稽山向天祈禱。在當時回復太守的書信(《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中,王陽明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此外,正德十二年(1517)春,王陽明為平定漳州賊匪,屯駐於福建省汀州府的上杭時,當地百姓也因旱災而叫苦不堪。見此,王陽明為民祈雨,結果大雨連降三日,百姓欣喜若狂。後來,百姓出面向上杭官員請願,希望將王陽明祈雨的都察院行台正堂取名「時雨堂」。王陽明也作《喜雨三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在第二首中,王陽明生動地描寫了百姓歡欣喜悅的模樣,吟道:「山田旱久兼逢雨,野老歡騰且縱歌。」
然而,在豐城贛江上對天祈禱,卻讓王陽明印象最為深刻。在第二年所作的《豐城阻風》一詩中,以及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駕崩,王陽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後,憑弔宸濠之亂的舊戰場時所吟《重登黃土腦》一詩(皆出於《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中,都有一句「此地曾經拜北風」,足見王陽明對此事的印象之深。
簡而言之,正如大西晴隆所指出的,我們不能忽視王陽明同時也是一位「禱師」這一點。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儘管當時王陽明聲淚俱下,好不容易求得了北風,船夫卻說太陽已經下山,不願再出船。聽聞此言,陽明大怒,欲拔出佩劍斬殺船夫。但眾多隨員皆勸阻王陽明,說切不可動怒殺人,只可割下其耳。
船行大約二十里,太陽下山。王陽明見船隻過大,航行速度很慢,便悄悄命令隨員去召集漁船。其後,王陽明在隨員龍光、雷濟的陪同下,微服轉乘漁船,而將自己的衣冠和隨員蕭禹等人一同留在了大船上。
王陽明轉乘漁船之事,還有一段傳說。據門人錢德洪記載,在收錄王陽明寫給其父龍山公,急報宸濠之亂的書信《上海日翁書》(《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時,錢德洪從當時的隨員龍光口中打聽到,當王陽明看到自己的夫人諸氏和幼子正憲還留在大船上時,心生猶豫。
當時諸夫人提起長劍,說道:「公速去,毋為妾母子憂。脫有急,吾恃此以自衛爾!」以此激勵陽明。如此場面,讓人不由得深感諸夫人之賢德。
這段換乘漁船的傳說,記錄在隨後將會提到的《征宸濠反間遺事》(《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八)中。與夫人諸氏道別之後,趁著漁船還未起航,王陽明問:「準備好了沒?沒有忘記什麼吧?」
隨員龍光和雷濟回答道:「全都齊了。」
王陽明笑道:「不是還有一樣嗎?」
兩人互相看了看,不知到底忘了何物。王陽明指著大船舳前的羅蓋說:「沒有那個東西的話,即便到了地方,又拿什麼來證明我們的身份呢?」說完,王陽明便讓人拆下羅蓋,放在漁船上。
當一行人到達吉安府時,府城中已經聽聞寧王叛亂的消息,全城戒嚴,城門緊閉。隨員見狀,便高高舉起羅蓋,城內之人大喜,打開城門,將王陽明一行迎進內城。看到此情此景,隨員們心生敬佩,明白即便身處危難之中,王陽明依舊遊刃有餘。
此外,《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寧王得知王陽明為了鎮壓福州叛軍行至贛江,尋思若能將身負經世濟民之才的王陽明拉入帳下,大業何愁不成。於是,令內侍官喻才率快船數十艘,追趕陽明。追兵趕到豐城縣黃土腦時發現大船,於是擒住蕭禹詰問。蕭禹答道:「王都爺已去久矣,拿我何益。」
不得已,喻才只好取走王陽明的衣冠向寧王復命。一條大魚就此逃脫了。
躲過了寧王的追兵,轉乘漁船不久,王陽明便抵達臨江府。知府戴德孺即刻出迎,將一行人領至府城中隆重款待,並懇請王陽明做好出征的準備。
王陽明說道:「臨江大江(贛江)之濱,與省城相近,且居道路之沖,不可居也。」
戴德孺問道:「聞寧王兵勢甚盛,何以御之?」
王陽明回答道:「濠出上策,乘其方銳之氣,出其不意直趨京師,則宗社危矣。若出中策,則徑攻南京,大江南北亦被其害。但據江西省城,則勤王之師四集,魚游釜中,不死何為。此下策矣。」
戴德孺又問:「以老大人明見度之,當出何策?」
王陽明答道:「寧王未經戰陣,中情必怯。若偽為兵部恣文發兵攻南昌,彼必居守,不敢遠出。旬日之間王師四集,破之必矣。」
王陽明的一句話,清晰點明了此戰的基本戰略。
戴德孺邀請王陽明換乘其他船隻,卻遭到王陽明的拒絕。之後,王陽明繼續乘坐漁船沿贛江南下,不久便抵達了新淦縣。
平日便悉心操練兵馬的知縣李美出城迎接王陽明一行,邀請王陽明暫時停留在縣城。王陽明沒有同意,說道:「汝意甚善。然彈丸之地,不堪用武。」
離開新淦時,王陽明換乘了李美準備的大船,前往吉安府。就這樣,王陽明逃過了宸濠之難,於六月十八日安然抵達吉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