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行《傳習錄》
2024-10-13 15:57:45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王陽明四十七歲時,門人薛侃於贛州刊行《傳習錄》,即現行的《傳習錄》上卷。
薛侃一生,為辯明世人對王陽明之學類禪的非難指責而竭盡心力。據黃宗羲說,「世疑陽明先生之學類禪者三,曰廢書,曰背考亭,曰涉虛。先生一一辯之。然皆不足辯也……」(《明儒學案》卷三十《粵閩王門學案·薛侃傳》)
當時的朱子學者指責王陽明,原因在於,他們認為理在天地萬物,是客觀存在的,而王陽明則認為天地萬物之理皆在心中。他們認為王陽明將公理說成私理。
黃宗羲與指責王陽明之人辯理。他說,王陽明「循此一心,即是循乎天地萬物。若以理在天地萬物而循之,是道能弘人,非人能弘道也。釋氏之所謂心,以無心為心,天地萬物之變化,皆吾心之變化也。譬之於水,釋氏為橫流之水,吾儒為源泉,混混不舍晝夜之水也」。
在《傳習錄》上卷中,薛侃「去花間草」,王陽明說「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又其所疑者,在無善無惡之一言」。黃宗羲說:「考之《傳習錄》,因先生去花間草,王陽明言:『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蓋言靜無善無惡,不言理為無善無惡,理即是善也。猶程子言『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周子『太極而加之無極』耳。」
「獨《天泉證道記》有『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意之動』之語。夫心之體即理也,心體無間於動靜,若心體無善無惡,則理是無善無惡,陽明不當但指其靜時言之矣。釋氏言無善無惡,正言無理也。善惡之名,從理而立耳,既已有理,惡得言無善無惡乎?就先生去草之言證之,則知天泉之言,未必出自陽明也。二疑既釋,而猶曰陽明類於禪學,此無與於學問之事,寧容與之辨乎!」
以上便是黃宗羲為王陽明辯護的內容。
此外,這裡還需要聲明一點:王陽明有關花間草的言論出自《傳習錄》上卷,為薛侃所錄,是薛侃與王陽明之間的為學問答。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另外,《傳習錄》上卷還記錄了有關陸澄的事。徐愛歿後,王陽明將自己的學問託付給陸澄,說道:「自曰仁沒後,吾道益孤,致望原靜者亦不淺。」(《王文成公全書》卷四)
《傳習錄》中所錄陸澄提問甚多,其提問常常發人深省。
薛侃將徐愛所錄十四條、陸澄所錄八十條、自己所錄三十五條結集成冊,予以刊行。因徐愛將自己的問答輯錄命名為《傳習錄》,所以薛侃沿用了其名。
據現代學者陳榮捷博士推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徐愛所錄不止十四條。在所錄十四條之後,徐愛作跋文曰:「如說格物是誠意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功夫,窮理是盡性的功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約禮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諸如此類,始皆落落難合。其後思之既久,不覺手舞足蹈。」那麼在徐愛所錄之中,缺少「道問學與尊德性」的一條。另外,在《續刻〈傳習錄〉》的序後有一句:「此徐子曰仁之自序其錄者。不幸曰仁亡矣,錄亦散失。今之錄,雖全非其筆,然其全不可得雲。」
由此來看,徐愛所錄明顯已有若干條散佚難覓。
返回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