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中舉
2024-10-13 15:49:32
作者: (日)岡田武彥
弘治三年(1490),王陽明十九歲。是年,祖父竹軒公去世,龍山公從京師回餘姚為父治喪。出殯之後,竹軒公被葬於餘姚東邊的穴湖山。龍山公在墓旁搭一草廬,為父親守喪。
在此期間,龍山公吩咐從弟王冕、王階、王宮及妹婿等人,與王陽明一起學習經書。王陽明白天跟隨眾人努力學習科考書籍,夜深人靜時,則搜尋經史子集,勤奮攻讀。當時科舉考試考的是八股文,也就是從經書中選出一句話,讓考生寫文章。
中國的科舉制度古已有之,漢代考對策,唐代考詩賦,宋代考策論。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在王安石的倡導下,科舉考試廢止考詩賦,改為考經義。所謂經義,即以經書中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至此,八股文現出端倪。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科舉考試改為「四書」試「士」,把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考生的作文字數限定在三百字以上。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劉伯溫商量之後,決定延續宋代的科舉之法,每次分別從「四書」中選三篇、「五經」中選四篇作為考試內容。明天順之前,科舉制度和宋元時期相比並沒有大的變化,還是僅僅局限於朱熹的集注。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之後,八股文的形式基本形成。八股文是明清兩朝官員選拔考試的論文體裁,又被稱作八比、時文、經義、制藝、舉業和四書文等。
具體地說,就是考官在命題時,將經書中的一句、一節或者一段挑出來,考生圍繞這一主題作答,依照八股文的形式寫成一篇文章。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領題)與四股和結束構成。
破題是指在文章開頭,用兩三句話概括全文主旨。破題全部由對句構成,是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破題的巧拙決定著文章的優劣。
承題是承接破題的部分,簡單明了地承接主題,短者三四句,長者五六句,和破題並稱為「破承」。
起講是指闡明主題大意的部分,又被稱作原起或者發凡,通常由數句或者十幾句構成。
四股又被稱為四比,由提股(前比或者提比)、虛股(虛比)、中股(中比)和後股(後比)四個段落構成。每個段落都有兩股排列對偶的文字,共有八股,故稱八股文。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結束也被稱作束語結句,位於文章的結尾,由小結和大結構成。小結和起講對應,大結和破、承相對應。
一破承、二起講、三入題,這是文章的開始。四提股、五虛股、六中股、七後股,這是文章的中心。八結束,這是文章的結尾。八股文就是這樣的文體。
明憲宗成化以後,八股文的形式被最終確立,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康有為上書痛陳八股之弊,於是清政府廢除八股文,改用策論代替。
在王陽明生活的時代,八股文已經非常完備。王陽明若想出仕,就必須參加科舉考試,也就必須學習八股文。王冕、王階等人見王陽明的文章日益精進,愧嘆弗如,於是總結道:「彼已游心舉業外矣,吾何及也!」
王陽明在待人接物上,最初是「和易善謔」,愛開玩笑。突然有一天,他開始後悔自己以前的行為方式,變得「端坐省言」。王冕、王階等人見他變化如此之大,都不敢相信。王陽明卻鄭重地說:「吾昔放逸,今知過矣。」王冕、王階等四人受陽明的感化,也開始變得謹言慎行。
弘治五年(1492),二十一歲的王陽明參加浙江省鄉試,得中舉人,獲得去北京參加會試的資格。當時,同王陽明一起中舉的還有孫燧和胡世寧。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在王陽明參加鄉試的前夜,巡場之人在巡視考場時,發現兩個巨人,一個身著緋紅色衣服,一個身著綠衣服,二人東西相向而立,大聲談論說:「三人好做事!」言畢就突然不見了。到放榜之日,王陽明和孫燧、胡世寧同榜中舉。
這雖然是傳說,但三人都和宸濠之亂有著很深的淵源,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奇。後來,寧王宸濠發動叛亂,胡世寧檢其奸,孫燧死其難,王陽明則平其亂。
孫燧,字德成,浙江餘姚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歷任刑部主事、河南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升任右副都御使,被任命為江西巡撫。他發現宸濠有謀逆之心後,七次上書痛陳宸濠必將叛亂,但每次都被人從中作梗,其奏摺未能送達皇帝手中。正德十四年,寧王宸濠最終發動叛亂,孫燧也慘遭殺害。後來,朝廷追授他為禮部尚書,諡號「忠烈」。
胡世寧,字永清,號靜庵,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進士。胡世寧性格剛直,精通兵法,歷任德安府推官和南京刑部主事。胡世寧在任時,曾上書直言時政之弊,和李承勛、魏校、余佑善並稱為「南都四君子」。後來胡世寧遷任江西副使,上書痛陳宸濠之奸詐。宸濠之亂後,胡世寧升任兵部尚書,不斷就兵政和邊境防禦問題向朝廷進言獻策,但由於與張璁、桂萼意見不同,後來託病歸鄉,卒年六十二歲。朝廷追授他為少保,諡號「端敏」。
嘉靖十七年(1538),杭州當地官府在杭州祥符橋旁邊建了一座同仁祠,將孫燧、胡世寧和王陽明合祭其中。(大西晴隆《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