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的孝道與陽明的解釋

2024-10-13 15:48:10 作者: (日)岡田武彥

  王陽明的繼母也曾虐待過他。王陽明正是因為對孝道的切身感受,所以才從佛教和老莊思想中解脫出來,轉投儒學。因此,從孝悌方面來說,將王覽認作王家的始祖,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中國傳說時代的帝王舜青年時期曾遭到繼母的虐待,但他依然盡孝,他的故事被後世傳為佳話。舜的父親瞽叟和繼母不喜歡舜,而喜歡舜的同父異母弟象。象數次謀劃殺害舜,但每次都失敗了。舜發覺之後,並沒有記恨象,依然盡心孝順父母。關於舜的孝悌之行,《尚書·堯典》有如下記載:「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對於以上這段話,朱熹的弟子蔡沈在《書經集傳》中如此解釋:「舜父號瞽叟。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母,舜後母也。象,舜異母弟名。傲,驕慢也。諧,和也。烝,進也。言舜不幸遭此,而能和以孝,使之進進以善自治,而不至於大為奸惡也。」

  蔡沈將「不格奸」解釋為「不至於大為奸惡」,而王陽明則將其理解為「不去正他奸惡」。原文是「舜只是自進於乂,以乂薰蒸,不去正他奸惡」。(《傳習錄》下卷)

  陽明又補充說:「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舜初時致得象要殺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經過來,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所以致得『克諧』,此是舜『動心忍性、增益不能』處。」(《傳習錄》下卷)

  王陽明是根據自身經歷做出以上解釋的。據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朱熹和王陽明教化方法的差異。王陽明還說:「古人言語,俱是自家經歷過來,所以說得親切;遺之後世,曲當人情。若非自家經過,如何得他許多苦心處?」(《傳習錄》下卷)

  其實這是王陽明到晚年才做出的解釋,年輕時他並不這樣認為。他三十七歲時曾著《象祠記》(《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三),其中關於「不格奸」的解釋和蔡沈相同,都是「不至於大為奸惡」。

  王陽明十三歲喪母,父親的小妾經常虐待他,他就想出各種奇招去應對,最終促使繼母悔悟。從中可以看出,少年時期的陽明與王祥、王覽是不同的。隨著人生閱歷的積澱,晚年的陽明轉變認識,開始贊同王祥、王覽的舉動,所以才有了對舜之孝行的那一番解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