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之名由來

2024-10-13 15:47:59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明成化七年(1471),二十六歲的龍山公迎娶鄭氏。翌年九月三十日,王陽明誕生。

  聖賢偉人的誕生一般都會伴有一段奇異的傳說。昔時,堯的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分娩,相傳鄭氏也是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王陽明。

  一天夜裡,王陽明的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天上陽光明艷,祥雲繚繞,諸多神仙身著緋紅色的衣服擊鼓吹簫,樂聲悠揚,其中一位仙人懷抱一嬰兒,腳踩瑞雲,自空中徐徐而降,徑直朝著王家宅邸走來,將嬰兒送入岑氏懷中。

  仙人說:「此子授汝。」

  岑氏說:「吾已有子。兒媳終日孝敬公婆,請將此子授伊。」

  仙人回答:「可矣!」

  仙人說完之後,岑氏忽聞嬰兒啼哭之聲,不禁驚醒。此時,院內仿佛還有仙樂迴蕩。岑氏將這一奇事告知竹軒公(王陽明的祖父王倫),竹軒公也頗感奇怪,於是給新生嬰兒取名為「雲」,這就是後來的王陽明。

  

  伴隨著新生兒的誕生,岑氏的美夢也在街坊鄰居中傳開了,大家都覺得十分新奇,於是就將王陽明出生的那座房子命名為「瑞雲樓」。瑞雲樓的遺址現在還在,但屋子已易主,建築物也已變為清代樣式。王陽明的高徒錢緒山曾著《瑞雲樓記》,其中就詳細記述了王陽明的出生傳說。

  一直到五歲,王雲都還不會說話,王家人很是擔心。有一天,王雲和其他小孩一起在門外嬉戲玩耍,恰巧一位神僧路過,他盯著王雲端詳了一會兒後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此話正好被竹軒公聽見,竹軒公心中一驚,頓時醒悟:取名為「雲」,一語道破天機,泄露了王雲的出生秘密,所以王雲才遲遲不會說話。於是竹軒公將其名字改為「守仁」,王雲便立刻會說話了。

  有一次,竹軒公聽到小守仁正在詠誦自己曾經讀過的書,十分驚訝,問道:「何以能誦?」

  小守仁答曰:「聞祖讀時已默記矣。」(《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

  王陽明的弟子黃綰在《陽明先生行狀》中的記載與上述內容有所不同。

  一日,過路的僧人摸著王雲的頭頂,說道:「有此寧馨兒,卻叫壞了。」

  龍山公聽聞之後頓時醒悟,於是將其名改為「守仁」,之後王雲很快就顯露出其非凡的才能。

  按照人之常情,孩子出生之後,身邊的親人總是會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並會給他取一個相稱的名字,希望孩子長大之後真正能夠人如其名。

  愛菊好酒的陶淵明便是如此,他為長子取名「儼」。「儼」有恭謹之意,陶淵明之所以為長子取此名,是希望長子能夠像古時的聖人那樣溫恭有禮。

  孔子之孫孔伋(即子思)曾著有《中庸》。陶淵明希望兒子成為像子思一樣的人,所以又為兒子取字「求思」。陶淵明有《命子》詩,詩云:

  卜雲嘉日,占亦良時。

  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溫恭朝夕,念茲在茲。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厲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竹軒公為王陽明取名「守仁」,正是希望他日後能成為一名仁德兼備的聖賢。而王陽明不辱其名,終成一代聖賢。

  朱熹,字元晦,宋朝大儒,也是宋學的集大成者,因創立朱子學而聞名於世。「元晦」二字是其恩師劉屏山給他取的。

  朱熹之父朱韋齋(朱松)與劉屏山是至交,在朱熹十四歲時因病去世,臨終之前曾留有遺言,讓朱熹師從自己的四位好友劉彥修、劉白水(劉勉之)、胡憲(籍溪)和劉屏山。四人都把朱熹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來看待,其中一位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朱熹。四人悉心教導朱熹,希望他日後能成大器。

  元晦的「元」字有天地之德、人之仁德之意,但朱熹對於使用「元」字有一點兒惶恐,所以後來將「元」字省去,自號「晦庵」。

  劉屏山為什麼要給朱熹取一個「晦」字呢?他在《字朱元晦祝詞》中說明了緣由:「木晦於根,春容曄敷;人晦於身,神明內腴。」

  樹木的根扎得越深廣,到了春天枝葉就會越繁茂;人越內斂謹慎,他的精神就越清爽,內心也就越強大。朱熹一直謹記恩師的「木晦之教」。

  劉屏山是一位傾向於禪學的儒學家,推崇「默坐澄心」,他教導朱熹要深刻探究人的內心世界,並最終助其成為一代哲學大師。

  雖然朱熹後來也曾批判過屏山的「默坐悟人」之學,但是到晚年時,他開始追懷往昔,再次推崇「木晦之教」。

  王陽明到晚年時思想逐漸成熟,可以說是達到了與「守仁」之名相符的境界。

  王陽明四十九歲時提出「致良知」說,並不斷完善此說。他主張良知本體是人的真心和對他人的體諒之情,所以只要「致良知」,就能實現天地萬物的「一體之仁」。

  王陽明秉承天理,提出「致良知」說,並受「一體之仁」思想的驅動,以天下人的苦難為自身的苦難,以天下事為己任。雖然世人笑其瘋癲,但他毫不為意,他的這份赤誠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晚年的王陽明不顧世人的非議,為了拯救百姓而東奔西走,終日勞苦,無片刻休憩,在此方面簡直可比肩孔子。陽明的精神,陽明的行為,都無愧於他的「守仁」之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