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四賢人
2024-10-11 15:20:14
作者: (日)岡田武彥
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王陽明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今餘姚市)。餘姚位於杭州灣南岸,風光秀麗,南有四明山和天台山,西南有會稽山,姚江穿縣而過,因此陽明學又被稱為「餘姚之學」「姚江之學」。
紹興府古屬吳越之地,氣候溫潤,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觀光覽勝之佳所,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一處文化中心。受當地風土的影響,餘姚的文化藝術向來興盛,仰慕道家仙士的玄虛靜退之風盛行,才子名士輩出。餘姚有一座龍泉山,王陽明之父龍山公曾經在那裡讀書,王陽明晚年也曾在山腰處的中天閣傳經授業,教誨弟子,興盛時期門人弟子一度多達三百多人。
王陽明是餘姚四賢人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東漢的嚴子陵、明末清初的朱舜水和黃宗羲。
嚴子陵,名光,字子陵,年輕時便負有盛名,曾與東漢光武帝劉秀一起在太學學習。劉秀登基後,他便改名易姓,隱身不見。
光武帝深知他的才能,想起用他,派人四處尋找,最終將其尋得。使者三次登門懇請,他才肯出山。嚴子陵抵達京都洛陽後,光武帝馬上來到他寄宿的館舍拜訪,是夜二人同榻而眠。相傳嚴子陵熟睡後把腳壓在了光武帝的肚子上,這本是犯上之罪,可是光武帝替他辯解說:「朕與故人子陵共臥耳。」以此訓誡那些企圖責難嚴子陵的臣下。
光武帝授予嚴子陵諫議大夫一職,嚴子陵不肯接受,仍然回到富春山去過田園耕種生活,直到八十歲而終。嚴子陵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後人的敬重,龍泉山上現在還留有碑文,記曰「漢高士嚴子陵」。
王陽明,幼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是陽明學的開山之祖。他曾在會稽山陽明洞建造草堂,世稱「陽明先生」或「陽明翁」。因對國家有大功,生前被封為新建伯,死後追封為新建侯,所以他又被世人稱為「新建伯」「新建侯」或「王新建」,亦稱「明翁」。
王陽明是南京吏部尚書王華(龍山公)的長子,少時沉迷於「五溺」,即任俠、騎射、辭章、神仙和佛氏。三十一歲之後,終於悟出老莊和佛教之不足,轉而篤信儒教。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他二十八歲中進士,三十五歲時因替大臣戴銑求情而入獄。當時戴銑因彈劾宦官劉瑾不成,反而被打入死牢。後來,王陽明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就是在那裡,他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提出「知行合一」說。
他三十九歲出任廬陵知縣,歷任南贛汀漳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職。在此期間,他先平定了南方叛亂,四十八歲時又平定了寧王宸濠之亂,立下大功。但由於武宗身邊的佞臣挑唆,王陽明不但沒有得到獎賞,反而遭到毀謗和誣陷。四十九歲時他創立「致良知」說,最終成為一代大儒。
朱舜水,名之瑜,字魯嶼,號舜水,是一位定居日本的中國學者和詩人。明朝滅亡後,他遍訪日本、交趾(現在的越南),致力於復興明朝,最終於日本萬治二年(1659)定居日本。九州柳川藩的儒生安東省庵在長崎拜舜水為師,並且拿出自己的一半俸祿資助老師的生活。寬文五年(1665),朱舜水被水戶藩主德川光國以「賓師」身份招入江戶(今東京),對水戶光國及其所屬的水戶學派影響頗深。朱舜水精通程朱理學,對陽明學也有所涉獵,並且熟知古文,對日本漢學影響頗深。終年八十三歲,逝於日本。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別號梨洲山人。其父黃尊素是明末清初東林黨人,被魏忠賢迫害致死。黃宗羲幼時就與東林黨人的子弟交往甚密,師從父親好友劉念台(劉宗周)。明亡後,黃宗羲組織家鄉青壯年抵抗清軍,最終失敗。據說當時為了求得援軍,黃宗羲曾經遠渡日本。
反清復明的希望破滅後,黃宗羲撰寫了《明夷待訪錄》。在該書中,黃宗羲詳細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王朝,批判君主專制制度,闡明民主主義的立場。黃宗羲終身不仕清朝,其子黃百家、弟子萬斯同後參與編纂《明史》。
黃宗羲繼承先師劉念台之學風,在思想上較之念台更傾向陽明學,但他對陽明學末流沉迷禪學的行為提出了嚴厲批評。黃宗羲排斥空談闊論,主張研讀經史,強調學術思想要真誠,因此又被稱為「清代史學之祖」。黃宗羲一生著作頗豐,比較有名的有從史學角度研究宋明理學思想的《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
黃宗羲之師劉念台是新陽明學者,他吸收了大量的程朱理學的思想,不太認同王陽明以良知為學問之宗旨的思想,覺得誠意才是為學之宗旨,體現出對「良知」說中本體生命性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