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生死: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間
2024-10-13 15:47:30
作者: 王建軍
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惟『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是能知晝。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更有甚麼死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在王陽明看來,生死就像晝夜交替一樣平常。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曾望著奔流的江水喟然長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語道破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消亡。生命在一呼一吸間延續,也在一呼一吸間消逝。每天早上我們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那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死亡是必然的,正如這個地球存在生命一樣自然。當我們談論生命的時候,我們往往將生命作為一個延續的過程來看待,一個人的壽命就是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延續的時間。兒時的玩樂、在學校接受教育、成家立業、工作賺錢、和朋友交往,這些就是生命的過程。我們把時間分成一天、一個月、一年,然後累積起來就構成了生命的長短,直到死亡終止了這一切。然而具有延續性的事物永遠不可能自我更新,永遠無法了解未知。活著的時候,生命是一個從不間斷的延續過程,過去的每一天都變成了已知。可是,死亡是一個未知的事物,我們不可能通過已知的事物去了解未知的東西,因此活著的人永遠無法得知死亡。因為經歷過死亡的人已經不復存在了,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死亡的感受。
就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樣,每個人一生只能經歷一次死亡。生命經過出生、成熟、生病、衰老,在每一瞬間都可能死去,因此死亡是每一個當下的活動,而不可能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想要了解死亡的真相,我們就必須停止那種延續的運動。想要超越死亡的恐懼,為了新的誕生,必然要有終結。每一天的終結,無論是好日子還是壞日子,都可以稱作死亡。如果每天都讓昨天的記憶、快樂和悲哀死去,這樣的頭腦才是新鮮的、天真的,沒有年齡的。認為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的人,就是超越了死亡。
既然我們不能獲得死亡後的體驗,那麼我們就該在活著的時候體驗死去的感覺,我們可以嘗試終結所有的記憶,包括已經累積、儲存的記憶,以及我們在其中尋找安全、幸福的記憶,拋棄我們通過政治、經濟、社會、宗教而建構的形象,這樣每一次的結束和拋棄都意味著我們對死亡的接觸和覺知。
我們更應該注意到:每天都有起始與終結,當今天走到盡頭,它就什麼也不是了。我們必須現在就了解死亡,而不是明天。也就是說,每天都死去,以便來日有重生的可能。只有如此,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才可能了解死亡。只有在這種死去里,在對延續的終結里,才會有重生,才會在自由中產生一種既有死亡又有生命的存在,才會有永恆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