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如何找回你強大的內心> 用中正平和的心態品味音樂之美

用中正平和的心態品味音樂之美

2024-10-13 15:46:45 作者: 王建軍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為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後作樂。比如在此歌詩,你的心氣和平,聽者自然悅懌興起。只此便是元聲之始。《書》雲『詩言志』,志便是樂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樂的本。『聲依永,律和聲』,律只要和聲,和聲便是制律的本。何嘗求之於外?」

  在王陽明看來,舜作韶樂九章,孫武作九變,都是在具備了中正平和的心境的基礎上製作的,因而具有較強的民風教化的作用,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而後世製作音樂,卻多是作一些俗詞濫調,與民風教化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還可能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王陽明才苦口婆心地勸誡人們:現在要想使民風返璞歸真,人們就要將音樂中的淫詞濫調都刪去,只保留忠臣孝子的故事,使百姓人人都能明白道理,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良知,長此以往,真正的音樂就能夠恢復了。也就是說,如果人們能夠保持心體的中正平和,就能夠製作出美妙的音樂,也能夠品味音樂的美妙了。

  由此可知,並非所有的音樂都是真正的音樂,真正的音樂能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沉重壓力釋放出來,讓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舒緩、休息和平和,並在音樂的美妙旋律中觸到自己的良知,重拾生活的信心。不能起到這種功用的,就不是真正的音樂,而是噪音。

  今時今日,音樂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走出家門,大街上、商店裡、汽車內都迴蕩著各種旋律;回到家裡,電視中、電腦上,甚至鄰家的窗口都會有音樂飄來。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喜歡與否、接受與否,音樂已每日每夜地浸潤著我們的毛孔,但這些音樂大部分是噪音。

  大作家余光中先生在《饒了我的耳朵吧,音樂》一文中,列舉了諸多被音樂逼於無奈的事實,從歌唱家席慕德到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哲學家柏拉圖,從計程車、火車到咖啡廳、餐館、街道,從中國台灣地區到日本、歐美國家,用了大量的人物、現象來反映音樂帶來的後果:「其一是噪音、半噪音、准噪音會把我們的耳朵磨鈍,害我們既聽不見寂靜,也聽不見真正的音樂;其二就更嚴重了,寂靜使我們思考,真正的音樂使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加倍敏銳,但是整天在輕率而散漫的音波里浮沉,呼吸與脈搏受制於繁蕪的節奏,人就不能好好地思想。」

  當然,余光中先生並不是討厭音樂,相反,他是一個音樂的信徒,對音樂不但具有熱情,更具有信仰與虔敬。正如他自己解釋的那樣:「國樂的清雅,西方古典的宏富,民謠的純真,搖滾樂的奔放,爵士的即興自如,南歐的熱烈,中東和印度的迷幻,都能夠令我感發興起或輾轉低回。唯其如此,我才主張要麼不聽音樂,要聽就必須有一點誠意、敬意。要是在不當的場合濫用音樂,那不但對音樂是不敬,對不想聽的人也是一種無禮。我覺得,如果是好音樂,無論是器樂還是聲樂,都值得放下別的事情來聚精會神地聆聽。音樂有它本身的價值,對我們的心境、性情、品格能起正面的作用。但是今日社會的風氣,卻把音樂當作排遣無聊的玩物,其作用不會超過口香糖,不然就是把它當作烘托氣氛點綴熱鬧的裝飾,其作用只像是霓虹燈。」

  畢竟大多數人不是音樂家,也不擅長製作音樂,因而我們在無法迴避那些不和諧的非音樂——噪音時,更需要修煉自己心體的中正平和,換一種心態去體會創作者的心聲,哪怕是挑剔其中的不完善之處,往往能讓我們忘卻噪音帶來的折磨和痛苦。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總之,心中有音樂,聽到的皆是音樂,否則,入耳的就只能是噪音。對音樂如此,對生活也是如此,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那麼,世界處處都散播著美妙、和諧的音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