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一切人才是仁

2024-10-13 15:46:04 作者: 王建軍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在王陽明看來,仁愛的人把天地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如果有一物失常,就是自己的仁愛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為了進一步闡述天地萬物共為一體的道理,王陽明又進一步說:「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宴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意思是說,人們既然同樣喜愛動物與草木,怎麼忍心拿草木去飼養禽獸呢?同樣熱愛人與禽獸,為什麼忍心宰殺了禽獸去供養父母、祭祀和招待賓客呢?對至親的人與路人同樣充滿仁愛,但是如果只有一簞食、一豆羹,無法保全兩方的性命,怎麼忍心只讓至親的人吃了活命,讓路人餓死呢?

  《論語》中記載樊遲問什麼叫仁。孔子說,能夠愛一切人就是仁。孔子所說的「一切人」並不單指人類這一種生命,而泛指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這才是聖人的「仁」。由此可見,孔子的仁是建立在人類最大程度的平等性基礎上的,是沒有半點私心的。

  《莊子》中寫道:「有親,非仁也。」就是說,只要帶有一點私情,就已經夠不上仁了。佛家講慈悲平等,則是愛一切眾生。仁慈是愛天下,沒有私心。有所親,有所偏愛,就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

  有一個農夫的妻子去世了,農夫請無相禪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您認為我的妻子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收益呢?」無相禪師如實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眾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從中得益。」農夫聽了有些不滿意:「我就知道是這樣的。可是我的妻子很嬌弱,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請您這次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眾生,可以嗎?」

  無相禪師慨嘆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道:「回向是好事情啊!你看,天上只有一個太陽,但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長出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的善心點燃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這樣世間的光亮就會增加千萬倍,而且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會因此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這樣的觀念,那我們每一個人就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農夫想了想,知道無法說服禪師,只好讓步:「好吧,這個教義很好。但是,但是……」農夫吞吞吐吐地說道:「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平日裡總是欺侮我,如果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無相禪師忍不住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然是一切眾生,哪裡來的除外?」

  佛法的功德在於普度眾生,豈有為一人超度之理?

  在王陽明看來,聖人的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他們看待天下的人,沒有遠近內外之別,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兄弟兒女,都要教養他們,使他們安全,以實現自己與天地萬物一體的信念。普通凡人的心原本同聖人的心並無差別,只是後來夾雜了私心,內心的良知漸漸被物慾所蒙蔽,以萬物為一體的仁愛之心就變成了狹隘的私心;有了私心,就生出了愛與憎的情緒,就將萬物分化開來。

  

  可見,如果人們能夠消除內心愛與憎的區分,把天地萬物看作一個整體,愛一切人、事,就能恢復通透的良知,獲得人生的成功與幸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