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比較的私心

2024-10-11 15:18:23 作者: 王建軍

  德章曰:「聞先生以精金喻聖,以分兩喻聖人之分量,以鍛鍊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聖人爭分兩。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堯舜萬鎰不為多,孔子九千鎰不為少。堯舜萬鎰,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鎰,只是堯舜的,原無彼我。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

  一天,王陽明的弟子劉德章向王陽明表達了自己的一個疑惑:「先生以純金比喻聖人,以金的分量比喻聖人的才智大小,用鍊金比喻學者的修養功夫,最為深刻準確。只是把堯、舜比喻成重萬鎰的純金,把孔子比喻為九千鎰的純金,似乎不太妥當。」

  對此,王陽明回答說:「你這又是從外在形式上去考慮問題,從而有意為聖人爭些分量。如果不是這樣,那麼把堯、舜比作萬鎰純金也不為多,把孔子比為九千鎰純金也不為少。要知道,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重點在於他們的內心是否精一、純明,而不在於他們心智的多少。只要此心同樣純為天理,就都是聖人。如果談及他們的才能氣魄,怎麼可能相同呢?後世儒生只在才能上做比較,因此蛻變為只考慮功利。如果消除了比較才能的私心,每個人儘自己的力量、精神在存養天理上下功夫,就會人人功德圓滿:能力大的做出大的成就,能力小的做出小的成就,無須藉助外力,無不完美純粹,這才是踏踏實實、明善誠身的事情。」

  生活中,差別無處不在,於是一些人在差別中情不自禁地將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如果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不是很大,那麼心理上或多或少會感到些許平衡;如果自己比對方好,心裡就容易產生驕傲感;如果自己不如對方,心裡就會感到失落、痛苦;更有甚者,會因為嫉妒而詆毀那些比自己出眾的人。比如,別人收入比自己多,就會覺得別人的收入來源可能不正當;別人長得比自己漂亮,心裡就會暗罵對方是「狐狸精」「花瓶」之類。

  

  人往往就是這樣,很多煩惱都是因自己覺得不如周圍的人而滋生出來的。其實世上本無事,實是庸人自擾之。別人在其熟知的領域超過你,並不說明你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識,而在其他方面,你可能比他強,想明白了這些,也就沒有心結了。如果你還是想不開,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較,不妨做一回魯迅筆下的阿Q。總之,只有跳出「與別人比較」的心理,才能成為「與自己比較」的獨立的自我。

  一天,一個國王獨自到花園裡散步,使他萬分詫異的是,花園裡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中一片荒涼。

  後來國王了解到,橡樹由於沒有松樹那麼高大挺拔,因此輕生厭世死了;松樹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許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嘆自己終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於是也死了;牽牛花也病倒了,因為它嘆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的芬芳;其餘的植物也都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只有很細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長。

  「小小的心安草啊,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麼你這小草這麼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國王問道。

  「國王啊,我一點也不灰心失望。因為我知道,如果國王您想要一棵橡樹,或者一棵松樹、一叢葡萄、一株桃樹、一株牽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會叫園丁把它們種上,而我知道您寄希望於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小草回答說。

  計較他人的長處,貶低自己的短處,只會讓自己陷入自毀的泥潭。人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別人比自己更好;自己不夠聰明,因為張三比自己更聰明;自己不夠能幹,因為……人們總是有理由否定自己。我們也應該學習心安草,跳出「與別人比較」的模式,成為「與自己比較」的獨立的自我。

  如果你消除不了比較才能的私心,那麼你至少要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僅要看到對方的優點,也要看到自身的優點。所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正是這個道理。當你做到了客觀比較,你就能看清自己的生存價值,也就能知足常樂,真正達到王陽明所說的「人人自有,個個圓成」的境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