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如何找回你強大的內心> 無論他人譽與謗,只管做好自己

無論他人譽與謗,只管做好自己

2024-10-11 15:16:43 作者: 王建軍

  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只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雲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個象恭色莊、不堅不介的,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的惡慝終須一日發露。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毀譽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爾。」

  有人問王陽明:「《論語》中記載叔孫武叔誹謗孔子,為什麼聖人孔子也避免不了被人誹謗呢?」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王陽明說:「誹謗是從外面來的東西,即使是聖人也不能夠避免。人貴在自我修養,假若自己確確實實是個聖賢之人,縱然別人都來誹謗他,也不會對他有任何損害,就好像浮雲遮蔽太陽,浮雲怎麼可能對太陽的光明有所損害呢?假如一個人只是一個表面端莊、內心醜惡的人,即使沒有一個人說他,他的醜惡總有一天也會暴露出來的。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誹謗、讚譽是外來的,怎麼能避免?只要有自我修養,外來的毀譽就算不了什麼。」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之後,天下誹謗和議論他的人越來越多。關於原因,有人認為王陽明的功績越來越大,權勢也越來越大,天下嫉妒之人就越來越多;也有人認為王陽明的學說越來越普及,所以為宋朝的學者爭辯的人越來越多,等等。但王陽明對誹謗和議論並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修養自己的心性,盡心盡力地傳承「致良知」的思想。他深知「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的道理,即當謠言、誹謗來臨的時候,不需要急著去澄清,只需要自己心境坦蕩,謠言、毀謗自然不攻自破。

  莊子在《齊物論》中寫道:「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意思是說,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總之,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能具備這五個方面的人可謂是悟到了做人之道。

  真理不必稱揚,會做人不必標榜。真正有修養的人,即使在面對誹謗時也是極其具有君子風度的,以坦然心境面對誹謗。

  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一年後,皇帝為了試探他,特意派一個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蘇軾住在同一個監牢。

  白天吃飯時,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準備睡覺,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 」蘇軾不理會,倒頭就睡,而且鼾聲大作。

  第二天一大早,太監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蘇軾晚上若有不能安睡的異樣舉動,太監就有權照諭旨當即處死他!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蘇軾是君子,當然就能夠坦坦蕩蕩了。雖然做到坦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也應努力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努力修養自己的心性,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夠踏踏實實地睡覺。

  在現實生活中,言來言去,自難免失真之語。誹謗就是失真之語中的一種惡意傷害他人的行為。俗語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在很多時候,誹謗與流言並非我們所能夠制止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而我們對待流言的態度則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美國前總統林肯所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都無關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這與王陽明對待誹謗的態度——遇謗不辯,如出一轍。

  用坦然的心態來應對誹謗,濁者自濁、清者自清,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這是我們從聖人的思想中擷取的智慧之花。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這才是擁有聖人智慧的表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