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騖遠是大忌

2024-10-11 15:15:59 作者: 王建軍

  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

  在王陽明看來,後世儒生大多不明白聖人的學說,不知道在自己內心的良知良能上去體察擴充,反而去追求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去做自己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一味地好高騖遠、愛慕虛榮。這就好像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有桀、紂的心地,卻動不動就想要做堯、舜的事業,這怎麼可能呢?這樣的結果只能是一年到頭忙忙碌碌直到老死,卻不知道幹了什麼,這樣的人真是可憐啊!

  這其實是在告誡人們要有自知之明,在確立人生方向時不好高騖遠,而要量力而行,才不至於招致失敗。

  

  許多人在確定人生志向時好高騖遠,給自己定了異常遠大、不切實際的目標,這不僅違反自然規律,而且寸步難行,最後只會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超過極限的事,是難以做成的。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剎,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有些人千里迢迢來尋找他,有的人想求高僧指點迷津,有的人想向高僧學一些武功。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高僧正從山谷里挑水回來。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里的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像,高僧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高僧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高僧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谷里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新打水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高僧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高僧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望去,桶里畫了一條線。

  高僧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高僧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像上文中那個打了兩滿桶水的人一樣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很難達到目的。道理固然簡單明了,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理解和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只因大多數人都希望成為不平凡的人,夢想成功,才華獲得賞識,能力獲得肯定,擁有名譽、地位、財富。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總是少數。因為,大多數人不能量力而行,總是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陷進了好高騖遠的泥潭裡。

  很多時候,量力而行不僅需要量己之力,還要量時勢之力。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也就是說人人都有成為英雄的潛質,但如果沒有能夠將人的能力推向極限,甚至是超出極限的環境,英雄也只是一個凡人。如果漢高祖劉邦不是生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如果不是因為押送徒役去驪山的途中大多徒役逃散,劉邦也不會被逼起義,並最終打敗項羽成立漢朝。要知道,在劉邦起義反秦前,人們都認為劉邦沒有大志,不能從事商業,也不能下地幹活,實在是十分普通的小人物。和劉邦相比,項羽可謂能力超強,卻最終因未能抓住時機而戰敗自刎。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他不懂得順應時勢做出改變,終究成不了英雄。

  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輕了容易自卑,重了則容易自大;只有把握準確,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我們在確定人生方向的時候,要時刻掂量自己,時刻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幾斤幾兩,有幾分力量,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德行和力量,不可以好高騖遠。量力而行,才能選對方向,獲得成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