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形勢,順勢而為
2024-10-11 15:10:22
作者: 墨曄
可以預見,在今後10年甚至是20年,文化產業將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成為增速最快的行業之一。文化產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大勢,做企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順勢而為。我覺得文化、旅遊的消費在「十二五」期間要淨增15萬億到16萬億元。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王健林談「用商人的思維做文化」
非常高興與大家交流,這是我第一次就萬達文化產業做系統演講。萬達2006年進入文化產業,2010年在北京成立萬達文化產業集團,成立時註冊資本50億元,資產310億元,2012年文化產業收入208億元,在中宣部公布的2012年中國文化企業30強中名列榜首,是中國最大的文化企業。今年年初,世界著名諮詢機構羅蘭貝格發布全球文化企業50強榜單,萬達文化產業集團位列第38位。2013年,萬達文化產業集團資產將超過400億元,收入超過250億元。
萬達文化產業涉及十個行業:電影製作、電影放映、大型舞台秀、電影科技娛樂、大型主題公園、量販KTV、報刊傳媒、字畫收藏、兒童娛樂、文化旅遊城。其中,大型主題公園包括室內主題公園和室外主題公園,室內主題公園有眾多萬達獨創的項目,室外主題公園類似於迪斯尼。萬達剛成立了兒童娛樂連鎖公司,明年將有一批項目出來。文化旅遊城是目前萬達在全國重點發展的超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
——王健林在《成都商報》成立20周年大型公益講座上的演講
王健林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動主義者。他與這個時代高度契合,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現有的規則。
2012年,萬達在北京成立了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北京市政府給予了非常優厚的政策,比如融資、土地和進京指標等。「這公司一註冊,年產值就是200多億。那就意味著中國最大的文化航母現在已經在北京了,如果我沒有200億的規模,是個20億的企業,(政府)會理你嗎?」王健林說,做企業一定要順勢而為,看準國家的經濟大勢,「順著勢做怎麼做怎麼行」。
進軍文化產業是萬達順勢而為的一次重大成功,至於萬達為什麼要轉行到文化產業,王健林談了他的生意經:「文化產業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行業,並且文化、度假、消費三個市場,在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據他估計,未來十年,中國文化產業將迎來爆炸式增長,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
此外,王健林還看到,文化產業目前受到的政策保護比較多,面對的國外競爭要比其他行業小很多。
王健林曾感慨地說:「做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國家大勢,順勢而為。不要違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目前,文化產業就是國家大力支持的產業。」
萬達進入文化產業最早是從電影院開始,因為購物中心一般都要配一間電影院。最初,萬達跟美國華納院線合作,但由於兩方面的原因,雙方沒能合作下去。一是中美WTO談判規定外資不能控股中國影院,華納不願做小股東;二是華納對中國電影市場做出了誤判,眼光不夠長遠。當時,全中國票房只有一億多美元,他們覺得投資賺不到錢。
和華納「分手」後,萬達將眼光放回到中國本土。當時,各地做影院的都是國有的廣電集團,萬達先後和上海、江蘇、廣東、北京等地的廣電集團洽談合作,萬達做業主,他們經營。但是,由於這些廣電集團都是官辦且缺少賺錢的動力,最終沒有談攏。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上海文廣集團的總裁非常具有創新思想,他覺得這是一筆好生意,便和萬達簽了協議,也交了保證金。但誰也沒有想到,在協議簽訂半年後,上海文廣集團換了新總裁,而新總裁完全反對這個協議,堅決不履行。被逼無奈,萬達只得自力更生。幸運的是,中國電影是從2005年開始騰飛的,萬達趁勢而為,站在了風口上。王健林感嘆說:「如果中國電影市場今後按每年25%的速度遞增,2018年就將超過北美市場。」
萬達從2005年開始做電影院後,直到2015年,每年的增長都超過了35%。即使是在2011年和2012年,宏觀經濟有所放緩,也依然實現了超過30%的增長。因此有人說,中國現在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無論誰從事電影事業都不會賠錢了。
縱觀王健林的發家史和萬達的擴張之路可以看出,在當今時代,要想脫穎而出、拔得頭籌,企業家必須具備政治家的視野和哲學家的頭腦,不光會「實幹」,還得「精幹」。
一個企業能否在每一次的轉型中生存下來,又好又快地發展,關鍵在於企業家的自身素質。
好企業家要擁有什麼自身素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具備政治家的視野。政治家往往是從更遠的視野、更深的思維、更大的系統看待問題。這個系統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環境等多個子系統,而企業只是經濟子系統中的一個元素。就經濟而論經濟,必然難以摸准中國經濟政策的變化趨勢。
例如,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抱怨政府的限購限貸政策,認為不應該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這就是「就經濟論經濟」的典型表現。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房地產開發不過是經濟子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元素。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導致經濟失衡,甚至影響到國計民生大系統穩定的時候,必然要調控。
企業家在中國一定要知國情、懂政治,具備從更高、更大的系統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看清中國經濟政策的變化趨勢,順勢而為,搶占先機。
第二,要有哲學家的頭腦。哲學是「明白學」「智慧學」「聰明學」,是打開任何領域的總鑰匙。若仔細研究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學著作便會發現,他一直在用哲學的基本原理,不厭其煩地闡述管理學的基本道理,其經典著作都是辯證法在企業管理實踐中活學活用的例子,處處充滿著哲學思維的智慧。
企業家應具有的哲學思維的核心是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構成的,蘊含著正反兩個對立面的統一。掌握了構成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掌握了事物運行的規律。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反者道之動」,「道」即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就是說,只有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問題的對立面,才能把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使「道」為我所用。否則,就會為「道」所困,陷入被動。
例如,當多數人都說一件事可行的時候,作為企業領導者和最終決策者,要看到可能存在的風險;當多數人都說不可行的時候,領導者則要看到可能蘊含的機遇。再如,當很多人都給某位員工差評時,領導者要能發現這個員工的獨特優勢;很多人都對某位員工交口稱讚時,領導者也要慎思「好評」背後的深意,看清其存在的不足與缺陷。
具備哲學思維的企業家,才是優秀稱職的企業高管的領隊,這逐漸成為新時代管理的要求。
第三,要精幹。一般來說,企業家都是實幹的,但唯獨缺少「精幹」。其實,企業家的位置是很微妙的,要麼下屬阿諛奉承,難聽到真話;要麼下屬對其極為畏懼,不敢實話實說。一個企業家,如果處理不好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就很容易栽跟頭。
仔細觀察一些成功的企業家,你會發現他們都很善於聽「真話」。究竟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方面,企業家要有聽真話的勇氣和胸懷;另一方面,還要有外腦,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真話往往來自圈外——可以是專家學者,也可以是外部諍友;可以是具體項目的諮詢,也可以是普通的聊天溝通。越是在做出一定的成績後,就越要在「精幹」上下功夫,避免狂妄自大。
縱觀國內,改革開放以來,凡是真正把企業做強做大的企業家,在這三個方面都做得很好,個人素質都很均衡,堪稱表率。
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大爆炸時代,面對知識的碎片化、觀點的多元化、秩序的重構化,企業家只有擁有這三個方面的個人素質,才能擁有清醒的頭腦,不斷做出正確的判斷,為企業的轉型與發展創造可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