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
2024-10-11 15:00:01
作者: 金文
人是需要交往和尊重的「社會人」,生活在社會中、參與社會生活就一定會受到社會規範的制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社會的要求和規則適當地調整自己,以化解個人願望和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使自己的言行更適合社會的要求,有效促進個人的發展。
人作為個體會不斷接收到來自外界的信息,接收到這些信息以後,人會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並產生相應的心理體驗。當然,我們從外界接收的信息並不是所有都符合自己的內心期望,當發生不符甚至相悖時,就需要我們調整自己的思維和內心,使外界信息與自己內心的認知一致,這個過程我們通常稱其為「變通」。
作為一個社會人,具備變通的能力很重要。因為只有適當地變通,才能使自己適應社會的要求,實現個人成長。不知變通不僅會阻礙社會的發展,還會嚴重影響個人的發展和進步。
傳說當初大禹的父親鯀受命治理黃河水患,採取的是加固黃河堤壩的辦法——在堤壩低矮的地方築高修固。但是這邊的堤壩還沒有修築好,那邊就決堤了,真可謂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最後,出於無奈的鯀悄悄偷了天上能夠自生自長的息壤來修築堤壩。然而這個辦法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因為河水上漲,堤壩就會隨著水位的增高而增高,這樣下去黃河最終會變成一條「天河」。後來,天帝知道了鯀偷取息壤的事情,大怒,於是命令火神將鯀處死了。鯀臨死之前囑咐兒子禹「一定要把水治好」。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放棄鯀的策略,對洪水進行疏導。禹親自率領治水群眾,浩浩蕩蕩地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卓絕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挖土、挑土,和他們同甘共苦,為群眾做出了榜樣。由於辛勤工作,他手上長滿老繭,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長期泡在水中,腳指甲也脫落了。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服服帖帖地流入大海,他們又回過頭來,繼續疏通各地的支流溝洫,排除原野上的積水深潭,讓它流入支流。從而制服了災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兩代人治理黃河水患的事情說明,事情的發展規律並不能總是符合我們的心理期望,因此我們要適當地做出調整,換一種思路,換一種方法也許就會曲徑通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要更好地解決問題、順利達到自己的目標,只能根據實際規律找到更合適的方法或方向;若總是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就很可能毀了自己的前途。
程宇是一所大學的語言學專業的老師,剛結婚不久,妻子就因為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臥床不起,又因為生下女兒,妻子的病情更加嚴重。面對將來需要常年臥床的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女兒,以及自己剛剛走上正軌的事業,程宇感到矛盾重重。他的內心也曾一度迷茫和困頓,仿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但是程宇沒有亂了分寸,靜下心來分析自己的處境和現實情況。於是,他找到了兩全其美的辦法——自己可以把專業研究的方向定在兒童語言上,女兒剛剛出生,是自己最好的研究對象,同時,自己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妻子和女兒。從此,妻子成了程宇的研究兒童語言的最好的合作夥伴,女兒則成了他最好的研究對象。朋友們去程宇的家做客時總是發現他家中處處都是小紙片和鉛筆,女兒一發聲,他們夫妻倆就立刻記錄下來,而且每周都會錄下一些女兒那用文字難以記錄的「咿咿呀呀」的聲音。就這樣過了6年,女兒上小學的時候,程宇和妻子也圓滿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份打破了世界紀錄的研究資料:一份兒童從出生到六歲半語言發展的最原始的資料。這種資料在國外的紀錄最長的也只到3歲。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很多情況或突發事件是不能被預知的。因此,當遇到瓶頸的時候,不妨先改變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的言行、思想、思路,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改變自己的世界!
《易經》中說:「君子善變。」意思是說,人應該把握事物的內在變化規律,進而要通過自己的變化適應其變化。只要我們善於根據環境需要而改變自己,懂得變通,哪怕「行到水窮處」也一定能享受到「坐看雲起時」的悠閒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