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任正非商業的邏輯> 國際化營銷和本土營銷大不同

國際化營銷和本土營銷大不同

2024-10-11 14:15:08 作者: 申辰

  中國市場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的時候,大多會面臨「可複製性」問題。從華為8年來的國際市場經驗看,在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如獨立國協、東南亞、中東、北非以及拉美國家的時候,中國市場的營銷經驗基本可以沿用,雖然有文化的差異,但與我們一樣,同屬發展中國家,市場成熟度低。

  憑藉對國內市場環境的深刻理解,華為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取得了國內電信設備市場上的領先位置。但「具有政治家眼光」和強烈危機意識的任正非,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華為真正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同一時期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來的國內廠商,而是國際一流的通信設備企業!

  「華為因為無知,才走上通信產業。當初只知道市場大,不知市場如此規範,競爭對手如此強大……」 任正非判斷,要想在殘酷競爭中生存下去,國內市場的規模擴張固然重要,但未來在全球範圍市場上的較量,才是對華為真正的考驗。而市場競爭的背後,比拼的卻是企業內在的基本力量,即高質量的產品與優良的服務。

  集成供應鏈的管理變革,是華為在系統營銷思路之下的另外一項重大舉措。華為在重整供應鏈之前,訂單及時交貨率只有50%,而國際上其他電信設備製造商的平均水平為94%;華為的庫存周轉率只有3.6次/年,而國際平均水平為9.4次/年;華為的訂單履行周期長達20~25天,國際電信設備製造商的平均水平為10天左右。其實,供應鏈水平的差異,同樣體現在國內的零售業與沃爾瑪、國內計算機廠商與戴爾的競爭較量之中。所不同的是,任正非不僅敏銳地認識到了這一關鍵問題,而且真正花大的力氣在一步步縮小差距。

  當國內許多企業一邊在價格上相互碾壓,一邊高呼要提升技術含量的時候,任正非早已預見到今天可能發生的場景。告別「機會主義」,潛心鑽研技術,練就「十年一劍」的功夫,或許是任正非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在進入北美、西歐等發達國家市場後,中國市場上多年累積的經驗,就難以發揮出力量來。因為這些科技成熟度很高的市場,電信巨頭們早已將市場瓜分得所剩無幾,由它們主導制定的行業規則也已經相當規範,並且形成了非常強勢的品牌地位。如在很多德國人的心目中,不購買西門子的產品就像是「犯罪」。

  儘管過程艱難,華為卻始終沒有放棄努力。2003年,華為以擁有51%股權的方式,與3Com成立合資公司。最近,華為又與西門子達成協議,由西門子代理華為3Com合資公司的數據通信產品,在歐洲銷售。目前,貼牌與自主品牌兩種模式,華為均在有選擇地使用。

  在如何協調國內、國際兩條戰線作戰的資源配置上面,任正非也是煞費苦心。目前華為戰略發展的重心無疑是國際市場,但國內的「飯碗」市場也同樣不能忽略。因此,華為一方面將大批高精尖人才調往海外打通市場,另一方面,華為也在加強與國內各主要運營商的合作關係。2017年,華為6成營收來自海外市場!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