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話的方式毀了你的優勢
2024-10-11 13:20:57
作者: 朱凌,常清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有的時候你知道是對方做錯了,你當然可以指出他的錯誤,但是話如何說才能避免引發一場口舌之戰,就要看一個人的說話水平了。如果是因為沒有講究方式而造成跟朋友、上下級、家人關係的緊張,就要考慮自我調整。
一次活動上,他坐在我旁邊,是一個文創企業的老闆,設計師出身,帶了一個年輕女員工。準備吃飯的時候,大家交流創業心得,女孩開始低頭玩手機。「你就不能不玩手機嗎?」他忽然說,聲音大到我們都聽到了。「怎麼了,飯不還沒來嘛?」女孩臉一紅,顯然面子掛不住。「要再玩手機你就出去!」他更生氣了。後來女孩跟我一起去洗手間,說她拿了年終獎就辭職。「不伺候他了,爛人!」
她的老闆是不是爛人?我看未必。與工作夥伴、客戶一起吃飯,低頭玩手機顯然很不恰當,也不專業,但是老闆也確實沒必要因此在飯桌上當著大家的面點名批評。要知道,當我們指出一個人的錯誤時,絕不是為了讓對方無地自容,而是想讓其有所改進。因為老闆採用了不恰當的說話方式,不僅導致自己失去了一個員工,更使這個女員工因為反感老闆的情緒失控而失去了反思自己的機會。
其實,老闆的本意是好的,只是用錯了溝通方式。如果他能換一種方式,委婉地提醒那個女員工注意場合,比如發微信告訴她跟客戶吃飯時低頭玩手機不禮貌,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那麼不僅會使女員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因為老闆照顧她的面子而備受感動。
將心比心,以真摯的感情、柔軟的表達,換來的必然是理解和體諒。做人沒必要像炸藥似的一點就著,看到別人犯一點錯就橫加指責,這種做法不僅會傷了對方的自尊心,還會給他人留下脾氣暴躁的印象,讓自己失去威信與優勢。
一個人會說話,體現他的情商、智慧和歷練。跟這樣的人相處,才不會經常因為情緒反彈而做出錯誤的判斷。作為上司,他會說話,他說的話你才能聽進去,你在他手下做事,才能更快地學到東西。
想想那些特別討厭的人,你會發現,只是他們說話的方式特別讓人討厭,而不一定真做了什麼壞事兒。所以,要想有好人緣,就需要給你的好心好意穿一層和氣的「外衣」,很多時候,低聲細語,彬彬有禮,反而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天中午,我們單元樓的幾個小孩不睡覺在樓前的小廣場上做遊戲,又吵又鬧。一樓的住戶非常氣憤,出去理論,結果他們吵得不可開交。二樓住著一位退休老幹部,大中午被吵得沒法休息,老大爺下了樓。只見他柔聲細語地跟那幫小孩兒商量道:「我老伴晚上睡眠不太好,中午想睡會午覺,你們輕點兒可以嗎?謝謝了。」結果,幾個叛逆的小孩兒特不好意思地吐吐舌頭,跑出去玩了。
其實,不是小朋友們吃軟不吃硬,導致他們前後做出不同反應的原因是兩位大人的說話方式。一樓住戶惡聲惡氣地指責引發了小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即使是他們不對,但還是會故意跟指責他們的人對著幹。而二樓老大爺和藹的口氣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力量,因此儘管是同樣的要求,但小朋友們卻欣然接受了。
很多時候,占了理的人,因為說話的方式別人接受不了,而引發了無謂的爭吵或成了過錯方。這種情況在婚姻里很常見。比如,結婚紀念日,丈夫忘了買禮物回家,妻子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結婚紀念日你都忘?嫁給你這種男人真是瞎了眼。而原本十分內疚的丈夫,瞬間化內疚為憤怒:娶你才是瞎了眼呢,嘴巴像刀子,忘性又大,上個月才給你買了項鍊。雙方就此陷入了互相指責的怪圈。
所以,有時候,得理卻不饒人反倒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因為失誤的一方會產生這種心理:瞧你什麼態度?就沖你這態度,我這樣對你也沒錯。要知道,指出對方的錯誤是為了大家更好地相處,共同成長。如果你能在說話這件事情上尊重他人,那麼你的生活也必定會被尊重。
美國心理學家在《親密關係》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夫妻間有效溝通的表述方法——第一人稱表述。即我們在表露情感時應該更多地使用「我」作為一句句子的開頭,這樣比較容易使對方將重點放在你當下的感受上,會更容易理解你的感覺,而更可能啟動反思模式,對你進行安慰或者道歉。如果用第二人稱「你」來表述的話,通常具有攻擊性,對方更多感受到的是你在指責和抱怨他,無法使對方對你的感受有任何的感同身受,相反很可能會激怒對方,而使情感溝通陷入相互指責和攻擊的惡性循環。比如,我們應該說「現在我感到很受傷」,而不是「你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
任何關係,一旦進入互相指責的怪圈,大家就會放棄成長,只爭輸贏。所以,請記住,當我們身邊出現了他人,是為了彼此取暖,過得更好,而不是顯得你比他高明,無論你們的關係,是朋友、上下級還是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