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13:16:39 作者: (德)尼采

  避免憤恨並了解憤恨,誰知道我能得到這些重要的東西,該多麼感謝我長期的疾病呢?這個問題確實不簡單,要了解這個問題,一個人必須體驗過他的力量和衰弱。如果我們對疾病和衰弱懷著怨恨,就會削弱我們對疾病和衰弱的復原本能,而這種本能是人身上的一種抵抗和戰鬥本能。他不知道如何避免任何東西,不知道如何完成任何東西,也不知道如何拋棄任何東西。

  一切東西都會損害他。人們與事物糾纏得太密切了,所有經驗都太深了,於是,記憶是一件煩心的痛苦。疾病本身就是一種憤恨。病者,只有一個主要的治療方法來對付它,我稱它為「俄國的宿命論」,當戰爭變得無法得勝的時候,俄國士兵就使用這種不反抗的宿命論,最後躺進雪地里。不再接受任何東西,完全停止一切反應。這種宿命論的智慧,往往不僅是面對死亡的勇氣,而且在最危險的環境下,也有助於自我保全,這等於減少生命機能中的活動,而這種生命活動的緩慢過程就像是一種蟄伏不出的意志一樣。

  比這個更厲害一點的,就是苦行僧,他們會在墓穴中躺上幾個禮拜,當一個人有所反應時,他很快就會疲憊,於是,他根本就不再反應了:這是一個原則。沒有東西比憤恨情緒能更快地消耗一個人的精力。抑鬱煩悶,容易生病,無力報仇,欲望,渴望報仇,吸收各種毒性。對一個疲乏的人而言,這的確是最有害的反應態度。這包含了一種神經活動急速的疲乏,一種有害分泌物的反常增加,例如膽汁分泌物進入胃中。

  病人尤其不宜憤恨,這對他特別危險。但是,很不幸,這也是他最自然的傾向。那位最淵博的生理學家佛陀,對這個事實了解得最清楚。為了避免把它與基督教那樣最卑劣的東西相混,我們最好稱佛陀的「宗教」為攝生學,其效果是為了克服憤恨,使心靈避開憤恨,那是走向痊癒的第一步。「不能以敵意終止敵意,只能以友誼終止敵意」這是佛陀教訓的第一原則。這不是道德的表現,而是生理學的表現。

  由衰弱而產生的憤恨,損害最大的莫過於衰弱者本身。相反,對一個年富力強的人而言,憤恨是一種多餘的感情;如果他還擁有這種感情的話,這種感情幾乎就是精力充裕的一個證明。有些人知道,我的哲學是用一種熱忱向仇恨和怨恨感情宣戰,甚至攻擊「自由意志」學說的,我與基督教的衝突只是它的一個特例,這些人將了解到,我為什麼想在這方面強調我個人的態度以及我實踐本能的真實明確。在我衰頹期間,我不容許自己有這些感情,它們是有害的;但是,一旦當我的生命力恢復到旺盛,意志高揚的時候,我還是不容許自己有這些感情,不過,現在理由不同了,因為它們有損我的尊嚴。

  我所說「俄國的宿命論」是以下述的方式在我身上表現出來,就是:多年以來,一旦偶然的機會使那些幾乎不堪忍受的環境、場地、住所、朋友對我有所阻礙時,我始終堅持它們,這比改變它們要好些,這比感覺到改變它們要好些,這比反抗它們要好些。那時候,凡是妨礙這個宿命論的人,凡是企圖勉強喚醒我的人,我都覺得是我的死敵。事實上,每當這樣做的時候,就有死亡的危險。把自己當作宿命的,而不希望自己「有所不同」,在這種環境之下,就是最高的智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