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地面對失敗
2024-10-11 12:58:58
作者: 王建軍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跌跤,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王陽明認為,面對失敗,要保持淡定,這就好像一個人在走路時突然摔了一跤,爬起來拍拍灰塵,審視身體沒有摔傷後繼續走路,而不是自欺欺人裝出沒有摔倒的樣子,更不要站在原地不敢動。
高峰與低谷、成功與失敗都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今天處於高峰不代表日後會成功,今天的失敗也不能代表日後仍然處在低谷。正是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才成就了此時此刻的我們,塑造著以後的我們。然而,在低谷和高峰、失敗和成功相互轉化的過程中,每一個轉折都需要我們從容面對,淡然處之,勇敢繼續下一段旅程。
貶謫龍場可以算得上是王陽明仕途生涯中的一次失敗,但面對失敗,他沒有逃避,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思考儒、釋、道思想,於艱難的生命波濤中尋找立身之本。他針對程朱理學越來越脫離人的生命而知識化、外在化的傾向,尤其是其尚未暴露出來的理論體系支離破碎的弊病,以更加簡易直截的功夫與「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開闢了另一條與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學,從而拓寬了主體自立自主的精神價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與人格挺立的實踐精義及具體路徑。正是因為王陽明淡定地面對自己的失敗,學會從失敗中汲取力量,才開創了心學。
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失敗。但對生活的如意或不如意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人生的際遇,而是思想的瞬間;成功或不成功,有時候也不是由個人的努力所決定,而是取決於意念的轉換。當生活與感情皆陷入泥潭時,倘若連開啟下一段旅程的勇氣都沒有,豈不是要永遠陷在失敗的泥潭中嗎?
一個秀才模樣的人悠閒地走在滿是塵土的路上,這個秀才背著詩詞,搖頭晃腦,滿是愜意的模樣。
秀才出門已經一年多了,目的是進京趕考,但是他考場失利、名落孫山,心情黯淡地度過了幾個月的黑色時光,整日借酒消愁,以淚洗面。兩個月前,他和幾個朋友共游,與一老人相談,秀才道出了心中的苦悶。老人聽後,說道:「昨天早上與你說話的第一個人是誰?」
秀才回道:「這個已經忘了。」
「那明天你會遇到什麼人?」
「這個我哪裡知道,明天還沒來。」
「此時此刻,你面前有誰?」
秀才愣了一下,說:「我面前當然是您啊!」
老人輕輕點頭道:「昨天之事已忘卻,明日之事尚未來,能把握的唯在此刻,你又何必對過去之事耿耿於懷?因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過去,不如放下掛念,平淡對之,你並沒失去什麼,不過是重新開始。」
秀才瞪大雙眼,等著老人繼續說下去。
老人接著說道:「既然是新的開始,又何來執著於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其終究萬里波濤始於點滴。你可曾明白了?」
秀才微笑著點點頭,此刻的他已經有了新的打算。在京城辦完了一些事情後,秀才告別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決定三年之後,再考一次。
常人說,害怕失敗是因為想得太多,想得太多是因為情緒太盛,秀才考場失利後變得頹廢,也是同樣的道理。好在他及時醒悟——心境歸於平淡,目標得以重新確立。在這個秀才身上,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放棄後的心如止水,兩眼迷離,而是再度追逐的豁然。因為這種豁然,不再對過去的遺憾耿耿於懷,不再對未知的將來做不確定的暢想,心落在了此時此刻,即此時此刻需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將其做好。
作家林貴真說:「生命是個橘子,自己決定了生命,就像你選擇買了這個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負責了。生命是個橘子,一瓣跟著一瓣,有時一瓣瓣是甜的,也有時是酸的,但要親自嘗了才酸甜自知。」生命本是一段路,每一段旅程,都需要一個開始,都需要你自己去體驗、鍛鍊,去接受成功與失敗。
事實上,成功者能夠不斷獲取成功不在於他們多麼有智慧,而是在於他們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敢於往前邁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王陽明之所以鼓勵人們在摔跤後爬起來繼續走,是因為他深知淡定地面對失敗,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最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