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生活中的苦與樂
2024-10-11 12:59:02
作者: 王建軍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王陽明在開導弟子陸原靜時說:「聖賢們雖然另有真正的快樂,然而這種快樂一般人也是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這種快樂,反而給自己找來了許多憂愁苦悶,丟棄了真正的快樂。雖然在憂苦迷茫中丟棄了快樂,但真正的快樂並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頭明朗,在自己身上尋找,便能真正感覺到快樂。」由此可見,人人自身都有快樂,只不過大多數人看不到這種快樂,反而去外面尋找,結果卻得到許多憂愁苦悶。
生活中有苦有樂。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時,人即顯得快樂;在低谷時,人便顯得痛苦。而波浪永遠都是忽高忽低,沒有永恆的上揚,也沒有永恆的下降,所以人生痛苦與快樂交織並行,二者相伴相生,既有矛盾又有聯繫。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人生的苦樂。也就是說,人們不能只追求快樂,而討厭煩惱和痛苦。
王陽明28歲舉進士,之後他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當他要為朝廷出力的時候,政治劫難降臨到他頭上。正德元年(1506),因營救南京科道官戴銑、薄彥徽等,王陽明抗疏,觸犯了劉瑾,被罰廷杖,因此下獄,再貶謫貴州龍場做驛丞。在赴任的路上,劉瑾又派人跟蹤追殺,他僥倖逃過一死。之後他又乘坐一隻商船游舟山,不料遭遇颶風,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陽明本想隱居在武夷山,卻又擔心劉瑾找父親的麻煩,於是他到南京探望父親之後,便輾轉到達龍場。
身處逆境固然讓人痛苦,卻能磨礪人的意志,使一個人由脆弱變得堅強,變得有韌性。王陽明歷經了磨難,心性比以前更堅強了。他開始了解群眾疾苦,為生民立命,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成長,最終構建了心學理論的大廈。
從長遠來看,痛苦其實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人們常說的:「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還要甜,人們吃在嘴裡甜在心上,然而,種瓜的老人卻告訴我們: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兩的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壯成長,結出蜜一樣的果實。
人們又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風霜苦,難得蠟梅香」,成功的快樂,正是經歷艱苦奮鬥後才得到的。古人「頭懸樑,錐刺股」,苦則苦矣,但他們下苦功實現上進之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其樂無窮。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指示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幾位弟子聽後立刻開悟了。
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聖人也不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去看過著名油畫大師凡·高的故居的人都知道,那裡只有張裂開的木床和破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沒有娶妻。但也許正是生活上的困窘,才使他在藝術上有頗高的造詣,成為大師中的大師,使他的作品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待人生與修行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苦瓜本來就是苦瓜,連根都是苦的,這是一個苦瓜的真實情況,變甜只是我們虛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直面事物的真相,我們才能從中解脫。
當我們接納苦,並把苦看作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就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樣,接受樂,把樂當作生命的歷程,樂也不再僅僅是世俗的「樂」。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人生的高峰與低谷,感受生活中的苦與樂,由此命運就被我們掌握在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