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影響

2024-10-11 12:52:47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正如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家庭、社會和文化教育不能很好地培養我們所期待的具有公眾意識的「世界公民」,而很可能培養他們的自負、野心和自我膨脹欲。

  

  有什麼機構可以糾正兒童早期的發展錯誤,並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呢?答案是學校。但進一步觀察表明,今天的學校並不能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幾乎沒有教師認為他們總是可以正確識別兒童的情感問題並利用當前的教學手段糾正它。教師們完全沒有打算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的本職工作就是課堂教學,而不是過分干擾學生們自己也有的生活。實際上,每個班都有許多問題學生,因此妨礙了教學工作。

  還有沒有其他地方可以糾正錯誤家庭撫養帶來的問題呢?有的人可能會說生活本身就是這樣的地方。然而,生活也有著自身缺陷。它不能徹底改變一個人,雖然有時它確實表現出這種傾向。因為自負和野心是不能被改變的。無論人們做錯了多少事情,他們要麼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要麼認為這是不可挽回的。我們很少看到他們迎難而上,克服困難。他們經常繼續誤入歧途,而不思考自己究竟錯在哪裡。我們在上一課里討論的情感濫用就揭示了這一點。

  生活本身不會造成任何重要變化,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它,因為生活面對的是生物學意義上完整的人。人類有著自己的尖銳觀點,都渴望權力。生活是最糟糕的老師,它缺乏思考能力,不會提醒我們,也不會教導我們,只是拒絕我們,讓我們自生自滅。

  我們只能得到一個結論:我們唯一賴以改變人類的機構就是學校。好的學校應該承擔起這一功能。然而,到目前為止,那些管理學校的人只是將它看作滿足自己虛榮和野心計劃的工具。

  我們已經聽到不少人發出改革舊式教學方案的口號。舊式教學方案的好處是什麼?有害的權威式教學為何會突然變得有價值?為何權威主義在家庭這個理論上來說較好的環境裡只會引起反抗,而在學校又被學生遵守?

  施加於我們身上,卻不為我們所承認的權威是假權威。真正的權威和紀律源自人類內心。許多學生覺得,老師只不過是普通工人罷了,這些孩子是不可能屈服於強硬的教學管理的,除非這種管理曾經給他們的心理發展造成不幸。

  即使教師明白自己的本職責任——這是合情合理的,也不能強迫學生接受他們的邏輯。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儘量避免產生任何對抗,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而不是教育的對象,就像他們是成熟個體,具有跟老師同等的地位一樣。

  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輕易地誤以為他們被壓迫和忽略了,也就不會跟老師針鋒相對。否則,挑釁的態度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錯誤的文化野心,而這種野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我們的思考、行為和性格特徵。權威不必生於強權,而只能源自社會感。

  學校的經歷影響著所有兒童的心理發展,因此,它必須符合健康心理發展的要求。一所學校只有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後才能被稱作好學校。我們認為,也只有這樣的學校才具備提供社會生活教育的能力。


關閉